《如何跳出原生家庭伤痛,一部囧妈暗示的就够了》
在疫情笼罩的春节,一部囧妈,让大家领教了什么是紧追不舍的母爱,小到一盒红烧肉的管控,大到催生,夫妻关系的调节,感觉电影主人公徐伊万从小到大的紧箍咒是多么强大。网络上的很多评论也都是,表示同感,对中国式父母控制的无奈,这好像就是中国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
但原生家庭不是背锅侠,每个囧妈的对面都有一个长不大的中年孩子。这些声音的背后,我看到的更多是对成年人无力改变寻找借口,那就是原生造成了今天的一切,原生家庭的伤害,过去已经既成事实,未来也没有办法。好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总是在找别人的理由,但却没有人思考过,若想要事情发生改变,只有我们自己去做点什么。
我们能做什么?即便你的原生家庭关系也许在过去给你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关键改变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你的手里。世界上根本没有那么多上天成全、无需努力的美事。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我们拼命努力,即使是基于深厚血缘关系的我们和父母的关系。选择改变好过带着镣铐前行。
如果可以,我想邀请您,尝试从三点思考开始,做家庭积极的建设者而不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第一:了解父母的过去,他们尽力了
电影里面,前往莫斯科的旅途中,母亲和伊万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你不了解我”。儿子渴望理解,妈妈却说你不了解我。这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儿子,你理解的前提是要先了解我,你了解我的过去吗?了解我曾经的苦难吗?了解我这个人吗?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吗?” 不了解我的过去,怎么谈理解?
每个人身上都充满生活过的时代的影子。比如领居家奶奶,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总跟我说,“我看到孙子瘦瘦的,就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失败的奶奶,不开心;当我把他养得壮壮的,我才觉的很满足”。带着这种过往被饥饿伤害过的,只要吃饱就是幸福的执念,他们家每到吃饭时间就会鸡飞狗跳,奶奶拿着饭勺追着喂饭,不把满满一碗饭投喂进小孙子的嘴里不罢休。环境的烙印深刻到骨髓里。奶奶可不知道什么锻炼自主性,影响自主发展之类的话。
这时候我们能做什么,理解接纳是最简单有效的开始,总不成让活了大半辈子的父母去学习心理学去接受新知去做主主动改变的人吧。我的一个朋友,当她守在80多岁老母亲病床边的时候,对这一点感触特别深。她说:“父母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们所知有限,他们已经尽力了!”一句尽力了,让人泪目,也道出了父母身在他们那个时代的心酸。在父母有限的认知里面,他们能做的只有这么多。
电影囧妈的最后,山争哥哥给母亲的一个拥抱,就代表着大家内心期待的接纳和放下,也代表母子关系的重新开始。我们都不是全知全能的,我们的父母也一样。年龄和代沟永远隔不开父母的爱,你要相信他们是尽力爱你的。与其背负着怨恨的镣铐,不如砍断锁链重新开始。
第二:接纳父母的现在,他们也是普通人
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父母也是普通人,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教育。曾经是小时候你眼中的超人,父母现在也怕老,谁又懂得他们的害怕和渴望。就像囧妈电影里母亲想要的,仅仅也只是徐伊万的陪伴和理解。
首先,理解他们对衰老的恐惧。
张九龄《照镜见白发》里面讲的“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接受生命无可避免的终结对父母而言是一项非常大的心理挑战。父母越来越老。比如今年我妈妈上了70岁以后,听力就明显下降了,我要给她配一个助听器,她紧张地说不用不用,还没有老到那个份上,带着满脸嫌恶的表情,仿佛带上助听器就是定义她更进一层的老。我暗自叹气,其实父母在面对生命有限这条残酷事实的时候,也在用否认和回避的态度。然后我就会像哄孩子一样说不带就不带,没什么大不了。
其次理解他们还希望有的价值感。人的幸福感往往受价值感影响。现在社会进步飞速,互联网把社会秒变成父母都看不懂的时代。跟不上发展的速度,父母容易产生无用感。邻居老奶奶大年二十九要坐高铁去北京,因为春运火车运力紧张定了凌晨5点多的车,又冷又没人的冬天早上,怕叫不到车,头天夜里来求助我,说“不巧,家里年轻人都出去度假了,我听说滴滴这些打车软件上有预约功能,怕过年期间叫不到车,想用预约功能但又不会。你能不能帮帮我?”“我们现在被时代淘汰了出门是寸步难行,在路边经常招手,那些亮着绿灯的出租车都不停!实在没办法了“。脸上着急,委屈,无助,一句没办法道出老人的无奈。老年人年轻时候工作养家糊口,被家庭和社会所需要。但干不动不被需要的时候,连购物,交通基本能力都没有的时候,就会感到价值感缺失。
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渴望有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出价值,无论年龄。工作可以退休,但生命不会退休。帮助父母去找自己喜欢做的。可以做的事情,充实起来,帮助他们找回价值感。
第三:过去也许不完美,自己才是未来人生的主宰
伊壁鸠鲁“通向幸福的道路只有一条,不要为哪些无法左右的事情操心”。
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她为两个儿子发愁。下雨的时候为大儿子不能晒布发愁,天晴为二儿子不能卖伞发愁,老太太总是愁眉苦脸,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最终把自己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这个时候,一个哲人说到,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老太太以后不管天气好坏都是能笑着应付,乐呵呵的,身体也自然健壮起来了。
心态的变化很大程度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小时候的一个渴望没有变成现实,那个渴望就变成了心中的一道光,长大后这道光就变长心上的一道疤。只是我们永远都回不到过去,只能选择要么带着曾经的伤痕负重前行,要么改变心态,放下伤痛,和自己和解。因为不那样的话,你得不到自己的幸福。就如禅宗说的一句话“你握的越紧,得到的反而越少”。你如果把过去的痛苦握的越紧,你怎么会有手腾出来去争取现在的幸福。
有一句话说“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谢,孩子也永远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等着等着,一辈子都过去了”。与其等待,与其像阿Q一样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如行动起来。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过去,但我们可以去选择成长,选择说不,选择争取幸福的可能,选择做自己人生命运的设计师,这才是长大的样子。
电影的最后伊万给妻子发了一条短信。帮母亲收拾了冰箱,盖好被子,并且把家中的房间收拾出来过母亲住。而此刻母亲说了一句:电影里的伊万还是个孩子,而我的伊万却长成了大人。就是看到主动改变之后的徐伊万,活着了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