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可可满了三岁以后,家中长辈都越发觉得她脾气大了。她会因为玩具放得太高拿不到生气得跺脚,会因为画画似乎没画好生气得差点摔画板,我和宝爸聊天的时候她无法插嘴进来会喝止我们:“别说话!”,甚至有一次在她奶奶唱歌的时候直接大喊:“奶奶,你唱得这么难听,别唱了!”,当然她这么说的时候往往都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比如生病的时候。于是,我不止一次听到宝宝的爷爷说:“这孩子脾气太大,以后得好好教育。”
真的是因为孩子的脾气太暴躁?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同事,有一次他说他家宝宝脾气大,表现是只要有什么没满足到他心里,他就哭声雷动。当时我就觉得他的结论好武断,因为他家孩子还不到一岁呢,哭是必然的啊,否则如何告知父母自己的正确需求。
发脾气归根结底属于情绪管理的范畴。纵观整个人生成长的心理发展历程,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关系发展中得以心智的成熟。对于新生儿,最初的依恋关系来源于母亲或者类似于母亲角色的亲密养育者。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最初亲密关系的建立与否会直接影响将来的社交能力。
02
按照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特征,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和她的同事们通过研究在不同环境压力下,儿童被激活的不同依恋行为,将其分为以下四类: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尽管这种研究方法在后期受到了适用面窄、样本太小等缺点的质疑,但研究结论对后期的跟踪依然有很强的参考作用。
从上图中看到,毫无疑问,亲密关系培养得最好的就是安全型宝宝。到两三岁以后,这种类型的宝宝就越发体现出自信的特点,与最初建立亲密关系的对象之间产生的分离焦虑就越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因为他从心里认可这段关系,更是信任这段关系,而不会时刻担心这种关系的瞬间坍塌。
待到孩子认知能力的逐步扩大,他也越来越能理解情绪的力量,并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哭闹。这时,发脾气就会经常出现了。如果我们错将这种行为归结为孩子脾气太差,而一味责备的话,最初建立的亲密关系又将再度受到挑战。
03
有人会担心由着孩子的性子会过于宠溺,导致发展成为真正脾气暴躁的孩子。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每个人学会情绪控制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年幼孩子,此时陪伴和包容比任何说教都要来得有用,情绪平稳后,我们可以疏导他将来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做可以解决得更好,但是不能指望他们立即就会控制得很好,因为这对于成人来说同样很难。
不管如何,孩子已经懂得在生气的时候在你面前宣泄出来,并且毫无顾忌,我们应该感谢这个现象的出现,因为他似乎不担心你生气,他信任和你的这段关系。
我记得在我高考那一年,因为学业的压力,脾气变得异常差,中午在家午休的时候,妈妈有时候在客厅收拾东西的声音在我听来都是引起我心烦不已的原因。我几次都忍不住冲她大吼,但是我知道我不是真的烦妈妈。感谢妈妈永远都是默默停下来,然后让我继续睡觉,我想如果当初妈妈不是在忍受我的坏脾气,而是对我指责一番的话,我会更加难以度过那段灰色时光。如今想来,我深刻觉得当时太不成熟,控制不了的情绪只会伤害爱自己的人。
有这样一句话表述过爱情的真实状态:“找一个人,在他面前可以做你自己”,我一度深以为然。在太多的社交场合,我们都戴着面具在生活,总是努力展示给别人最好的那一面,最受欢迎的那一面。当回到最亲爱的人面前,我们更想卸下所有的防备,该哭哭,该笑笑,该闹闹。
04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再亲密再值得信任的关系,也绝不能频繁过度地消耗,否则就是所谓的“作”了。如果你遇到了这么作的另一方,或许他就是笃定你永远不会弃他而去,其实这完全是不成熟的体现。即使是父母对孩子这种天生就不讲求平等,父母必然付出更多爱的关系,都必须考虑是不是太过娇惯的问题,那更何况讲求平等的爱情或者友情了?
无论如何,懂得社交规则的人,他们强烈的情感表达只会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家暴涉及尊重问题了,另当别论),因为信任,因为爱,他们只想默默和最爱的人倾诉。
作为成人,我们必须也应该懂得自控力的重要性,尽量让自己的情绪不要给对方过多的压力,努力带去幸福的感觉,这才是成熟的爱。这是我们在经营任何一段关系的时候十分关键的一点。
作为父母,我们在给予孩子足够爱和信任的前提下,包容了他们的小情绪,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这将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如果您觉得不错,点个喜欢告诉我这里有您的足迹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