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流水,纸短情长---再读《姥姥语录》

2020年2月28--29主题

结识《姥姥语录》,不是董卿的《朗读者》节目,也不是因为倪萍这个大名鼎鼎的电视人,而是在刘主编的写作课上 。

刘主编当时推荐的12本书目里,其中一本就是《姥姥语录》。

用刘主编的话说“这本书让人相信,大白话也能打动人。”的确如此,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不知道这本书赚取了我多少眼泪和笑点,好像就是跟身边一个普通而睿智的老太太聊家常。看完这本书激动地讲给姐姐听,但又担心自己讲不出书中的效果,干脆再买本《姥姥语录》寄给了姐姐。

倪萍笔下的姥姥是一个不识字的小脚农村老太太,但姥姥又是一个善良、智慧而又平静的姥姥。

倪萍的童年是在姥姥的身边度过,姥姥对于倪萍的影响,用倪萍的话说:就是五十年的老朋友。姥姥“年轻时候说的那些话,就像萝卜、白菜一样,不值什么钱,却是最顺口、最对胃的好东西,下到锅里,就养命......”,姥姥一如倪萍笔下的大白话文字,清澈透亮。

姥姥是善良的

姥姥的善良不仅表现在对儿孙们的照顾和牵挂上,也表现在乡里乡亲们相互的接济里,更有到老年还保持着为人着想的善良。

姥姥听了张洁的书,担心一个五十四岁成了孤儿的人,没了母亲的疼她心里难受啊,就蒸了盆大的馒头,要给人家送去。听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没有了妈,孩子就等于又少了一个胳膊”,可怜那个挺不住的妈倒下了,在四十五岁的时候,姥姥也会抹泪。

“姥姥的内心是觉得自己有个大得不能再大的热水袋,灌满了她的良善。谁需要就拿去暖乎暖乎,热水袋凉了可以随时换上热水,没有热水了还可以放在杯里加加温........”

在“三个爸爸”章节里,姥姥的胸怀是一种怎样博大啊,她能在女儿和孙辈之间做着润滑的亲情浇灌,使倪萍的笔下有了这样一段感慨:小时候不觉得,慢慢长大了,才知道一切善良、宽容忍让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血脉里流淌的美好都是一点一滴的给予积聚的。

姥姥这些朴素的人生哲理,不经意间传递给她身边的人,教人良善、教人感恩、教人包容。

姥姥是智慧的

姥姥的育儿经里有一套夸孩子的手法,也有一套批评孩子的技巧。

倪萍画画,给姥姥的大辫子画得很长,长得拖了半个院子,姥姥说辫子象条河,姥姥从辫子旁掂着脚尖走,嘴里还一边说,怕打湿了鞋子;鸡鸭从辫子上走,姥姥会一边赶                                            鸡鸭一边说“把人家的头发踩疼了”。这份鼓励、这份幽默,怎能不让人记一辈子?

倪萍拾麦穗、倪萍哥哥不吃包子皮的事,都是年少作怪的把戏,被姥姥识破后,姥姥却装着不知道,再通过婉转的方法说服教育,让外甥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姥姥的这套教育理念,即使用在今天也不过时。

姥姥是平静的

姥姥虽然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小脚老太太,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都拎得清。

倪萍的小舅成了烈士时,姥爷受不了这个打击,一连烧了家里七顶蚊帐,“蚊帐被烧成了一堆一堆的灰儿,姥姥就一堆一堆儿地打扫着”。因为“儿子咬爹,那个疼是谁也替不了的”。

姥姥表面表现出的淡定,却是姥姥那流血的心不敢划开的一道口。直到多年以后,姥姥还做那个与小舅有关的梦,那是白天的放不下,都积攒到梦里让姥姥跟小舅说话的。在姥姥96岁的寿宴上,看着姥姥一脸的欢笑,却不知姥姥眼里心里都是小儿子在现场的情景。

在姥姥的理念里“当兵的就是这个命,国家使完了爹娘再使....”。姥姥的平静里,是一段骨肉相连的疼,是扯开一次疼一次的平静。

《姥姥语录》虽然有很多生活中的白描,但作者用情至臻,处处流露出对姥姥的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大白话中包含着一个个人生哲理。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童年的经历,可能会影响一辈子,或者是父母、或者是老师,或者是身边的至亲。而倪萍的人生第一位老师,自然是姥姥了,是姥姥的言传身教,给养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主持人,让倪萍在主持人的道路上,用她那坦荡、自信、良善、睿智和平静的主持风格,感染了一代人。

姥姥虽然走了,但姥姥一直还活着。

凭澜观潮

2020.03.04

0

赞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