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冰花男孩”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并引发了一场爱心接力。
最近,青岛“快递男孩”李长江的故事也上了热搜头条。这个年仅6岁的小男孩的经历更加心酸坎坷:
6岁,本该玩闹的年纪,而李长江却接连遭遇父亲病逝,母亲抛弃他改嫁的人生变故,这个可怜户口都没有的孩子只能跟着父亲的工友四处奔波,维持生计。
一天送 30 件快递,他没有父母依靠,只能从生活的起点就开始拼搏。而面对大家的关心,他却说“不辛苦,我愿意!”让人唏嘘不已。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严峻的生活让他们承担了超过自己年龄的思虑,他们在天真烂漫的年龄学会了隐忍和克制 。
他们的懂事虽然也是今天的我们一直花着大力气教导孩子的“同理心”、“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的情商,但是,他们的家境太让人心疼,生活这个导师太严厉了些。
让人不禁感慨,越懂事的孩子越让人心疼。
01
很多时候,家长都喜欢用“这孩子真懂事”来夸奖一个孩子。似乎对于父母而言,懂事,是一个孩子应该达到的理想标准。
我认识的一个姐姐,她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懂事的孩子”,总是被父母作为榜样拿来教育我们,是我们家属院孩子学习的典范。
她不仅成绩好,在学校表现好,还特别懂得体谅父母,爸妈给的零花钱也从来不花,攒起来给弟弟买零食和玩具。
高考时,明明可以报更好的学校,可是她却报了本省的一所师范大学,只因为学费低补助多,出来做家教还可以赚生活费,能给自己不富裕的家庭减轻生活的压力。
工作后,也依然省吃俭用,节省开销,尽可能给家里寄钱回去,供弟弟读大学。
久而久之,因为她的“懂事”,父母自然而然地把更多的关爱都给了“淘气”弟弟。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句玩笑的话叫:矫情有人疼,懂事被雷劈。
像她这样懂事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总是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成熟,更能体谅父母的辛苦,能够主动帮父母分担生活的压力。这样的孩子,谁不喜欢?可是,这样的懂事,真的好吗?
自古永远都是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而那个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是无限在心中压抑自己的欲望,因为“懂事”,所以她们不该有太多的要求。
明明想吃的东西,却说不要;明明想买的东西,却说太贵;明明想做的事情,却说不去。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要知道,有些事,忍了第一次,就会忍一辈子。
02
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叫“懂事的孩子快乐吗?”
有将近4000个答案。点赞最多的前10个答案都是“不快乐”。
其中网友“阿行家有小可爱”的回答让我感触特别深:
“我不告诉爸爸我讨厌吃手擀面,因为他喜欢。我不告诉老师我不想替她搬作业,因为这是她的‘器重’。我不告诉同学其实我很讨厌她的说话方式,因为我们是朋友。我怕失去他们。
我满满的善意之下竟然隐藏着我深深的自卑。我的心里还是羡慕着那些直爽的拒绝别人,说话带刺,甚至有点无理取闹的人,因为我不敢。就像我曾羡慕同学说她小时候非要父母给她买超过他们工资的玩具,最后得手的那种幸福,我可能一辈子也体会不到。”
懂事的孩子从小在某些客观条件或环境下相比于其他熊孩子更懂得察言观色,更知道怎么讨得大人的欢心,而这类孩子长大后回忆童年,你问他懂事快乐吗?
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在他们看来,他们的懂事是用压抑个性和情感,牺牲自我喜好等条件换来的。
懂事的孩子,逛商场从来不会主动索要东西,即使他的内心特别想要,但也不敢说出口;
懂事的孩子,即使自己心爱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走,也只能将不舍和委屈强行吞下;
懂事的孩子,自理能力“特强”,当其他孩子还在被父母抱着,被爷爷奶奶背着的时候,他已经学会了自己行走.......
宫崎骏的电影《龙猫》里,看着孩子离去的背影,小美的妈妈对着爸爸说:“懂事的孩子更让人心疼。”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因为哥哥的无用,她只能懂事地当起了家里的救世主,为原生家庭分忧解难,源源不断地输送钱财,成为父母哥嫂的提款机,没人有看得到她在外打拼的不易,他们只知道索取,全然不在乎她的感受。
所以,她纵然拿着不低的收入,却也不敢任性,小心翼翼。
几年前大火的《甄嬛传》中有个片刻印象尤为深刻,那个一直端庄懂事的沈眉庄喝醉酒以后反反复复说着一句话:“整天清醒克制又有什么用?我就不能醉一回吗?”
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成熟懂事固然讨人欢喜,只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还有两个词叫做“委屈”和“不快乐”。
03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懂事是一种毒,一旦形成了这个印象,它就会绑架你坚持下去。”
小时候听话,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长大后就会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拒绝别人,就是人生悲剧的开始。
曾经有一个关系好的同事,他是家里是老大,从小他就被各种要求懂事。不能提要求、不能乱花钱、不能欺负弟弟妹妹、不能任性、不能肆无忌惮。
他没有玩具枪,四驱车,他就告诉自己那都不好玩。
他没有买过漫画书,他就告诉自己那种书读了也没用。
他很少能吃到学校门口的小零食,他就告诉自己那不健康。
... ...
“受委屈,心酸又怎样,谁让我个懂事的孩子。”他不停的压抑自己。不知不觉中,他缺乏自信,总是很小心的和别人相处;他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断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凡事总是为他人着想,怕伤害了别人。
他说:我懂事到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限定。所有事情,我连问不会去问父母,自己就替他们否定了自己。懂事到我从来不去向周围人要求任何事情。慢慢的,我形成了这样一个态度:任何东西,你给,我要,你不给,我连提都不提。
《请回答1988》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德善经历了一系列的委屈后说的独白“再懂事的孩子也是孩子啊”。
懂事的孩子,活得太压抑,相比于其他熊孩子,他们的童年貌似失去了很多童真的快乐,这种性格不但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更让他们失去了正视和表达自己欲望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人终将被他年少之不可得而困扰一生。就像贫穷对人是种伤害一样,太懂事对人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呢?
就算顺利长大,但那块伤疤还在,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过犹不及,孔夫子的话在“懂事”这件事上同样适用。
电影《攻壳机动队》。里面有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执着于记忆,觉得是它定义了我们。但真正定义我们的,是我们的行为。”
孩子,你还是不要太懂事的好。习惯了懂事的夸奖,就会背上一副沉重的枷锁。
而你稚嫩的肩膀,怕是扛不起这样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