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6.11-12:畏葸不前求也退,乐道安仁回也贤

雍也篇第11-12 

【原文】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 

11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陋室,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其安仁乐道。贤德啊,颜回!”

12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做不到才停下,现在你是没做就停下。”

【注释】 

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即颜回。

“箪”,音“丹”,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即陋室。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非乐贫也,乃乐道也。

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孔子弟子,前文已有介绍。

“说”,音义均同“悦”。

“中道而废”,意思是事情尚未完成,就停止不做了。“废”,意为停止、中止。

“女”同“汝”。

“画”,本义是划分、界限,此处意为自我限定、裹足不前。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的德行,说他箪食瓢饮,乐道安仁,连称“贤哉,回也!”

《论语》“学而篇”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贫而乐道者,即如颜子也。其所乐者,非乐贫也,乃乐道也。其向道之心,用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

人类数千年的生命体验已经充分证明,欲望的满足只能带给人短暂的快乐,却会令人陷入对更大欲望满足的“求不得”之苦中。只有信仰和精神追求才可能带给人持续长久的自在感。因此,人不应当成为欲望的奴隶,而应有信仰和精神的追求。

颜回乐道好学。孔子曾赞之曰:“吾见其进,未见其止。”而冉求则与颜子大有不同。

有一次,子路向孔子请教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家有父兄在,应该先请教他们的意见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子路刚走,冉求便来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而孔子却对冉求说:应当马上去做。

身旁弟子大感疑惑,就像孔子请教,为什么子路和冉求问同一个问题,而孔子给的答案竟截然不同。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性格谦恭,遇事畏缩犹豫,鼓需鼓励他临事果断;而子路伉直好勇,行事稍嫌鲁莽,故需劝他遇事慎重,多听取别人的意见。

孔子之道高且远,冉求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在作怪。孔子说:做了一半,无法克成其功,这是能力不足的缘故。可是你根本还没有开始做,怎么知道无法做成呢?“今女画”,并不是说冉求把主要精力都去搞绘画、搞才艺去了,而是说冉求因自信不够而裹足不前。

孔子的意思是,对于当为之事要立志笃行、尽心竭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才是真正的努力。如果遇事裹足不前,还没开始做就认为自己做不到,那岂不是自甘堕落?

“道”是要用“行”的。世事成败、凡圣殊途,其差别就在一个“行”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