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可谓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我们都怎么过的?
我对春节的记忆:
小时候是盼望春节的,春节的感觉就是围在奶奶身边,看着她做炸马胶鱼,炸面角,一边看一边吃,还有香香的爆米花和爆年糕片,在没有丰富的零食的童年,那就算是舌尖上的春节了,除了吃的,就是几个春节联欢晚会的经典节目,和春节联欢晚会后半段沉沉的睡意;
长大以后,春节的印象渐渐地变成闹哄哄的宴席,大年初一起吃不完的剩菜,和由于晚睡造成的午后的困倦,以及长假过后的疲倦感;
春节没有停下它的脚步,又如期而至了,它只是一个普通的长假吗?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今天打车的司机感叹,现在过年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和平常一样的。这样的话其实已经听了很多了。那么,我们是缺了什么呢。
缺了意义
古人对于春节这个节日赋于的意义:
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而现在能保持这些传统的家庭可能非常少了,春节已经成为了吃喝玩乐的节日符号。
缺了亲人间真正的交流
现在大家平时都忙,本来交流就少。春节时即使在一起时,老老小小都在看手机,生怕错过朋友圈的消息,然而生命中最重要的眼前人却生生错过;
缺了新鲜感
原来过年准备的一年里难以吃到的食物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况且过年好多饭店打烊,可能还不如平时有更多选择;新衣服也不是一年到头按需采购,过年即使再买一套新的也没有什么兴奋的感觉;
这显然不是春节的正确打开方式,我们怎样才能把失去的年味找回来呢?
一、互相赠予。
除了给孩子的压岁红包外,除夕夜还可以给一起过年的其他亲人准备一个礼品,不在贵贱,在于一份心意和祝福。比如我妈妈每年除夕过生日,血糖高,今天就可以给她做个无糖生日蛋糕;
二、无障碍交流。
所谓障碍,就是大家被各种事物吸引的注意力。我们可以找一个时间,统统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和电脑,一家子围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
三、动手过年。
没有动手的过程,留不下深刻的体会。当我们一起动手包饺子,炸春卷,动手写春联,贴春联时,年味往往就冒出来了;
四、记录。
用照片、视频和文字记录每个人过年的音容笑貌和感受,无论是孩子、父母还是自己。可能今天觉得稀松平常的,一年后,十年后再回顾时,可能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人觉得好玩、温馨或者感慨。那时,可能会觉得一起度过的每一刻都那么弥足珍贵。
用心去找年味,年味也许就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