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作为莎翁笔下的经典之一,即使已过了几个世纪,却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每一次的阅目,都有不同的感触。年少时的阅读多是走马观花,过度地追求阅读的数量而忽略了其质量,一遍过后只匆匆记得这是一部爱情悲剧,在别人提起时说句自己亦看过,结局不好,便再无其它言语可表达。直至今日,当薄荷阅读的英文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摆在我眼前,一句又一句艰难地翻译使我产生了重读它的冲动。
当我再一次翻开这本经典时,首先感慨的不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式的爱情,而是对莎翁文笔的钦叹。或许是戏剧体裁与其它文体的不同吧,剧中所有的人物形象全靠语言来丰富,在作者大量的修辞手法地渲染下人物形象的刻画便显得更加饱满立体,也正因此,才使得原著读起来让我略感吃力。于是,我不得不找出它的中文版来,以便帮助自己重温下他们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恋。
爱情本身是美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从那一刻起,朱丽叶就是罗密欧的太阳,使他的世界重新充满光亮,而朱丽叶也深陷于他的风流倜傥,甘愿为他放弃一切,彼此之间忽然爆发的那股浓烈的爱恋势不可挡。那一刻,爱情也是至高无上的,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为之让步,但也正是这份足够炽热的爱恋,燃烧着他们短暂的青春也燃烧了他们自己,最终将彼此带向了死亡。原本两人所属的家族就是世仇,他们的爱情一旦发生便注定坎坷艰辛,加上后来提伯尔特的挑衅,茂丘西奥的死,愤怒之下的罗密欧不管不顾地杀了提伯尔特,导致了自己被流放,又为这条不甚明朗的爱情之路再次蒙上了层层雾霭。朱丽叶的父母又在这时坚持要将她嫁与帕里斯伯爵,走投无路的朱丽叶只得求助于为他们主持婚礼的劳伦斯神父,而一瓶假的毒药却因为计划的失误最终变成了真正的毒药,双双葬送了他们的性命。
诚如埃德里安·普尔所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对年轻、激情、速度与危险的赞美,它同时也是一则警告,一则死亡征象。”当时的朱丽叶年仅十三岁,而所谓的一见钟情,推动着整个事件的迅速发展,从相识相许到相继自杀,整个过程短暂到还不满一周时间。于他们而言,每一个开始既是结束,每一个第一次既是最后一次,一切的发展疾速如闪电,等不及别人开口,便已消隐下去;迅猛如烈火,创造的同时又带着势不可挡的毁灭趋势。爱的太快亦不是什么好事,如同剧中劳伦斯神父对罗密欧所说的那样:“这种狂暴的快乐将会产生狂暴的结局,正像火和火药的亲吻,就在最得意的一刹那烟消云散。最甜的蜜糖可以使味觉麻木;不太热烈的爱情才会维持久远;太快和太慢,结果都不会圆满。”一句“太快和太慢,结果都不会圆满”,冥冥之中预示着他们的这场爱恋将不会有好结果。最后,这对彼此相爱的恋人双双殉情,以死换得了永恒的相守,也换来了两大家族的和解。整个故事在一句“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像这样哀怨辛酸!”中缓缓落下了帷幕。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我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这种为爱奋不顾身的勇气所折服,明知前路坎坷,却依然勇往直前,敢于冲破家庭的禁锢,哪怕最终粉身碎骨,也要爱得轰轰烈烈;也为罗密欧对茂邱西奥的友情所感动,明明他的爱情已是步履维艰,好友以及朱丽叶堂哥的死在这时无疑是火上浇油,可是为了友谊,他毅然义无反顾,哪怕是被流放,也要选择复仇。这便是他们伟大的爱情,如暗夜里绚烂的烟火,骤然绽放,猝然而逝,虽然短暂却给人以一种疾速的震撼之美,不愧是莎翁笔下的故事,无愧为传世的经典,不朽的巨作!
201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