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粼粼的秋浦河上,一叶扁舟正逆流而上。
一位头戴幞巾身穿圆领袍的半百老者,站在船头,眉宇之间皱成了“川”字。
他就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
此前,李白在范阳郡(今北京)盘桓了半载,对安禄山的叛迹深感忧郁,愁肠百结,又无能为力,只得南下避祸。
迤逦从宣城游至秋浦,“愁做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时值天宝十二载(753)之深秋。
此日,他从秋浦县石城出发,欲东行去大楼山一线,寻觅炼丹之地。
舟行至龙须河虎林城段,河流突然北转,河面顿时宽阔起来。
茫茫一片汪洋。
李白的心情随之开朗起来,他吩咐船家在南岸缓流处锚定行舟,举目环顾。
身后是茂林丰草的滩涂,即五百年前吴国琅琊王孙休的养马场。水岸相衔,草水相亲。
北岸是高大的山峰,悬崖峭壁,湍流淘洗着崖底,岭头巉岩如虎,俯视眈眈;激流冲击崖凹,形成巨大的水口,汹涌澎湃,宛若桔槔汲水,咕咕訇訇。
东岸绿树参差成列,苍苔与枝藤缠绕,垂条与水流相吻;夕阳照射,树杪镀金,河水流丹,如梦似幻。
李白问道:“船家!此为何山何岭?”
“回翰林大人,此为椅形山,岭无名。”
“好水好山!乃吾久觅不得之佳地也。”
“如此,翰林大人何不吟诗赞之?”
“泊岸!待吾沽酒三杯!”
“好呢!此地有号称‘三壶不挪步’的虎林家酿。”
起锚。
横渡。
靠岸。
早有热心村民报至酒家:“掌柜的,快备好酒,李翰林来矣!”
少顷,李白大步流星而至,瞄一眼“虎林酒家”牌匾,一撩袍角,跨进门坎。
小二擎着温好的酒壶,碎步飘了过来。
村里的几位秀才也闻讯赶来。
掌柜接过小二的酒壶,略一倾,一股细流飞出,瞬间,桌上酒杯斟满,不洒不溢。
“好酒!”杯吻唇,酒入喉,一声赞叹飞出。
李白从掌柜手上一把拎过酒壶,犹如长鲸吸水,顷刻间,壶为之一空。
“秋浦千重岭”,五个字伴着酒气喷出。
众人呆呆地望着那只高高擎起的酒壶。
“水车岭最奇!”酒壶落了下来。
“千岭占鳌头,岭峻数吾乡!美!!”
“椅形山奇岭终于有名啦!好!!”
“岭下激流声喧豗,水车汲水差可拟。妙妙!”
三位秀才连声起哄。
小二又送来了第二壶酒。
诗人头顶仿佛又现虎踞欲扑之相,奇句又脱口而出:
“天倾欲堕石!”
全场静默。
人人仰首望天。
纷纷顿身后倾。
“奇诡!”
“谪仙人!”
“神来之笔!”
三位秀才不吝盛赞之词。
空酒壶落在桌上,诗人长舒一口气:
“水拂寄生枝”。
"妙!温婉有情。"
“好!先纵后擒。”
“神!虚实相生。”
秀才们三赞三叹,啧啧称奇。
李白忘情地品咂着第三壶虎林家酿,全然不理会身后的喧闹。
秀才甲捋捋胡须,抑扬顿挫地高吟起来:
“秋浦千重岭~
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
水拂寄生枝~~~”
秀才乙问道:“小二,你可懂此诗?”
小二嗫嚅着说:“翰林大人夸咱村这山全县最好呢,山上石头要掉又没掉下来,树上藤条都垂到了水里钓鱼。”
秀才们大笑!
秀才丙问道:“吴掌柜定当能解耶夫?”
“只知其美不知其何以美也!某对水车之喻情有独钟,若吾虎林酒酤如水车汲水,岂不妙哉!”
“吴掌柜真乃陶朱之才也!”
掌柜对李白作一深揖,言道:“翰林大人,小人有个不情之请,可否将吾“虎林酒家”易为“翰林酒家”?“虎林家酿”唤作“水车岭酒”?
李白颔首:“汝且容吾大醉三日!”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也!!”
秀才们齐声言道:“莫若改‘椅形山’为‘翰林山’!岂非三全其美乎?!”
众皆诺诺。
消息不胫而走。
水车岭下,游人如织;翰林酒家,熙来攘往。
绵延一千二百七十二年矣!
后人有诗赞曰:
李白乘舟过虎林,龙须河水混太清。
气蒸波撼复涵虚,宛若浩然小洞庭。
沿岸古树多寄枝,垂条戏水依依情。
激流溅雪百丈岩,桔槔汲水一声声。
悬崖虎踞疑欲坠,诗仙惊叹天已倾。
秋浦山峦千万重,此山土人唤椅形。
千里挑一奇中奇,唯我虎林水车岭。
一改九子作九华,复为水车留美名。
昔名虎林今乌石,椅山誉为翰林峰。
文昌阁、太白楼,胜迹千载忆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