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中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因为我见识过很多幸福的家庭,以及我本身来自不幸的家庭。奥黛丽·赫本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女神,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女神,她的衣着妆容依旧受到年轻女孩们的追捧。那女神的成长之路又是如何的呢?
赫本的妈妈埃拉是一个坚强强大的女子,在怀着赫本的时候,埃拉第一任丈夫去世了,因着埃拉有着丰厚的家业以及女爵的头衔,自然而然便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男子,英俊的罗斯顿便是其中之一,埃拉也看上了罗斯顿的帅气的外表和沉着的态度,罗斯顿便成了埃拉的第二位丈夫,然而罗斯顿并不是真的爱埃拉,对埃拉的两个儿子和赫本很冷漠,在结婚6年后就一去不复返了。可怜的小赫本从小渴望得到来自父亲的疼爱,却从来没得到过父爱。埃拉是很爱赫本的,但埃拉是一位严母,她不想宠溺赫本,所以赫本并没有在妈妈怀里撒娇多久。在赫本十多岁的时候,二战爆发,埃拉为了保护赫本,安排赫本进入一所荷兰的学校,并要求赫本学会说荷兰话,但赫本原先跟随父亲罗斯顿办理的英国国籍,在二战结束后便继续使用,余生都持有英国护照。不管是经历丈夫离去还是战争爆发,埃拉都没有中断过对赫本的培养。赫本一直热爱芭蕾舞,二战期间,赫本还通过舞蹈演出活动为荷兰游击队募捐,而且还悄悄的为反抗军传递重要信息。1946年底,赫本获得了一个去伦敦向同行学习芭蕾舞的机会,她的梦想开始启航。
女神的成长之路,妈妈埃拉功不可没,但父爱的缺席,一直是赫本心里的遗憾,赫本曾经说过她特别想得到别人的关爱,也很想去关爱别人。读书的时候,我们总说缺爱的女孩容易早恋,特别容易被大她很多的男人骗,因为小的时候很少得到来到父母的爱,长大了就会缺什么找什么,年纪比较大的男人,一来会让从小缺父爱的女孩感受到像父爱一样的关爱,二来这种男人一般小有成就,对涉世未深的女孩有一定吸引力,所以许多家庭环境不好的女孩,很容易走歪路。很幸运,我们的赫本女神有一位好母亲,她没在人生道路上跑偏。
赫本来到伦敦逐梦,却意外从一个默默无名的芭蕾舞演员成为一个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的明星,而且期间她还经历了两段感情,第一段是对方移情别恋,第二段也因为性格不合而分开。没有谁什么都不做就一朝成功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成名前的赫本也非常努力,不仅要工作赡养暂时没工作的母亲,还要为抓住渺茫的机会不停练习,一次又一次与机会擦肩而过,也从不放弃。
在爱情里或者婚姻里一直付出却不落得好的女生,很多都选择继续将就,不懂得及时止损。其实不爱了就是不爱了,没法自欺欺人。与其日复一日讨好着一个已经不爱你的人,不如放开自己好好活一把。不管是林徽因还是赫本,她们对待爱情的态度起码是不将就,林徽因拒绝徐志摩的追求,虽然我们知道徐志摩是个很浪漫有才情的男人,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林徽因怎么想,,想必其中必有她的考量,而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着实成就了一段佳话。赫本也很清楚自己不要什么样的爱情,如果爱情里不能做自我,那为什么还要谈恋爱,做自己永远比谈恋爱重要。因为赫本足够独立,她不需要依附男人生活,她也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所以遇到不合适的恋人,她有底气说拜拜。她也不留恋失恋的滋味,因为她很忙,她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马不停蹄。
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播出后,她一下子成为了美国、英国人们眼里耀眼的大明星,很多人会在红了后飘飘然,自我膨胀,觉得自己真的特别好,但是赫本没有,她认为人们只是认可被媒体所宣传的她,只有人们真正从心里认可了戏里的自己,她才算是成功的。当时盛行玛丽莲·梦露那样身材的大美女,与赫本一起工作的人劝她往自己扁平的胸部垫点东西以达到丰满的样子,然而赫本坚决不同意,她宁愿不演,她也要做自己。不迎合世俗的审美标准始终坚持做自己,我相信那源于赫本对自己的自信。现在是整容盛行的时代,很多女生都追求瓜子脸、高鼻梁、双眼皮、大胸、翘臀,一个女生为了变美愿意往自己身上动刀,那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作为旁观者,我不会嘲讽她是"人工美女",我只想跟她说:"你本来就很美,只是你没发现。",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也许你并不符合潮流的审美标准,但你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物以稀为贵,放在这里也是行得通的,当满大街都是整容脸,同一个版本的眼睛鼻子嘴,纯天然的你就具有了真实自然的美,超模刘雯、吕燕都不是大众标准的美人,吕燕甚至一度被网友吐槽好丑,但是你看她们秀场上自信飞扬的样子,会不会觉得她们好耀眼,似乎在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我觉得那是自信,是一股来自心底的对自己有着深深的接纳和肯定的力量。赫本大红后又跟两个男人发生了情感联系,而且都是已婚男人,先出现的是梅尔,他深深的爱上了赫本,从他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肯定的知道,因为他很快就和他的第三任妻子离婚了,但恢复自由身的他也很忙,两人很快又因为工作分离两地。第二个出现的男人是荷顿,他是赫本一部戏中的男主角之一,他有个不好的毛病是酗酒,但很明显热恋中的赫本并不介意,他给了赫本口头承诺会离婚,但一直都没有离婚,直到赫本跟他说,她愿意放弃事业给他生孩子照顾家庭的时候,他坦承了自己不能生育的事实,赫本很果断的与他分手。赫本是一个爱情里爱得很自我的一个女人,也因为如此,她可以成功剔除掉很多不适合自己的男人。她是个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不管是事业还是爱情,我都非常佩服她头脑的清醒,相比起许多人一生碌碌无为,她的成功源于她明确的目标和有针对性的努力。一开始的赫本是个芭蕾舞演员,她曾经一心想在芭蕾舞界展露头角,即便很努力也没有得到机会的青睐,偶然发现自己可以去演戏,并且自己更愿意更适合去演戏,她便一头扎进演艺界里苦练演技,哪怕大红后也没有懈怠。在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上,赫本是幸运的,但幸运有个前提,是她一直都很努力,才能在机会来临时坦然自若的抓住,而不是机会到来时却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惊慌失措。赫本凭借《罗马假日》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东尼奖,年少成名的赫本没有醉心名利,却陷入了抑郁,她非常担心自己以后的作品再也达不到她先前的水平,这期间赫本与梅尔结婚了,并且很快赫本怀上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宝宝,很可惜不久便流产了。
书中写到赫本为了拍《修女传》进行了很多生活实践去更深入了解角色,而且最终的演出效果受到很多人的赞许。同时,她心里十分想念她父亲,她希望找到她父亲,我知道赫本从小缺失父爱,她这种强烈的想与父亲见面的心理,我觉得是她非常渴望得到父爱。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包括赫本女神。
赫本二度怀孕,婴儿分娩出来的时候是死胎,这对于赫本是个特别大的打击,当赫本三度怀孕的时候,她终于成功生下了一个男孩,起名肖恩。她对于孩子的感受是一刻都不舍得离开他,她甚至想当全职妈妈,然而她已经31了,再往大些年纪便很难接到好剧本了,还有一个现实原因,为了儿子她需要钱,于是她又开始去拍戏了。赫本后来也如愿见了父亲,父亲已经再婚,对与赫本的相逢并没表现多大的感情波澜,但是赫本很高兴,她一直努力的去跟父亲联络感情。
如果赫本实现了财富自由,那她一定可以安安心心的做全职妈妈。学会理财对每个人的生活都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它可以让我们活得更自在,更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一直觉得赫本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没怨恨过父亲,没有质问过为什么父亲不要她自己走了,在父亲面前,她只是一个渴望得到父亲关注和爱的孩子。她一直在努力争取,却不强求。
赫本与梅尔的事业发展水平并不同步,赫本因为《蒂凡尼的早餐》四度获得奥斯卡提名,后面的《窈窕淑女》也再创佳绩,丈夫梅尔则一直事业受挫,女强男弱的局面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赫本是个十分重视家庭的人,在深思熟虑下,她决定带着四岁的肖恩跟着梅尔四处拍片,以此希望达到家庭的和谐美满。赫本也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她曾为朋友纪梵希宣传香水,在梅尔向纪梵希索取报酬的时候,她表明了她的立场就是帮助朋友的事业,不为收取报酬。当我读着《奥黛丽·赫本》一书越来越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活生生的女神在向我演绎她的人生进程,而我也一步步深入了解到女神的生平、性格、爱好。
《盲女惊魂记》让赫本第五度获得奥斯卡提名,她曾经再次怀孕,但不幸的又流产了。梅尔和赫本的婚姻已名存实亡,而且赫本在拍《俪人传》的时候与小六岁的男主角芬尼婚外情,梅尔通过威胁赫本离婚就起诉她使她不能得到肖恩的抚养权,因为儿子的缘故赫本一直没有跟梅尔离婚。1967年,赫本决定息影做全职妈妈,同年与梅尔离婚。在离婚6周后接受伯爵多蒂的求婚,并再次怀孕,产下一子,起名卢比。多蒂娶了赫本,对多蒂而言,赫本就像是他的战利品。
女神的情史很长,她也遇过很多不合适的,恋爱的时候,不合适可以分手,结了婚有了孩子,即便发现不合适,或不爱了,就不像谈恋爱那么潇洒来去了。所以,我觉得一对情侣决定是否结婚,一定要慎重考虑,尤其在中国,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女孩们结婚前一定要对男方家庭多做深入了解,结婚不是谈恋爱,已经不单纯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什么样的家庭往往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婚前相恋双方都可以伪装得很好,所以很多女人感叹丈夫婚前婚后两个样,糟糕的婚姻可远不如高质量的单身。成婚后的夫妻千万不要因为长辈的催促就很快生孩子应付他们,生孩子前一定要做好规划,孕育一个孩子需的条件,绝不是简单的把孩子生出来就是了,最糟糕的父母是"生不养,养不教,教不对。",孕育一个小孩不仅是一份重大的责任,也是每对夫妻的人生考验,心理素质不过关的父母只会害了一个无辜的生命,就像最近让我们痛心的9岁小男孩乔乔因为雪中玩耍弄丢妈妈手机而妈妈打死的新闻。在要孩子前,请好好的想想自己能否当好父母,不要贸然让一条生命来到这世上,因为你不知道你带给他的是温暖的家还是致命的伤害。
多蒂也不是个理想丈夫,他经常在外面和年轻女孩偷情,然而赫本和多数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妈妈一样选择了忍耐,只为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1981年,赫本终于确认了离婚判决是因为她发现多蒂带情人回家偷情了。赫本后来还和加萨拉在拍戏的时候有过交往,但后面无疾而终。赫本生命中最后的男人是沃德斯,书中称呼他为赫本的灵魂伴侣,赫本的情史坎坷,可以说她的运气真的不是很好。但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因为赫本十分喜欢孩子,在她晚年的时候,她参加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身体力行的去探访很多地方,努力的去帮助苦难的孩子们,这让后来的人们评价她总是称赞连连。
作为一个影响力很广的明星,她愿意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去做那些积极有意义的事情,真的非常棒!从前只知道赫本长得美,戏演得好,看完了她的一生后,我感到她离我是那么近,她是那么亲切,读一本书就像在跟一位名人谈天的感觉,我彻底体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