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期我也想过去出卖身体,却绝对不愿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人偷看,那就像有人穿着鞋闯进你心里一样。”
“但······也不至于非得杀人吧?”
“是吗?但如果被偷看时,惠美正在自慰呢?”
······
“第二学期开始后的一天,惠美给我打电话,她说:"现在氰化物就在我眼前,喝下去行吗?”我大吃一惊,问她为什么,她哭着说已经忍受不了了。你知道是什么让她无法忍受吗?是那两个老师看她的眼神。她说,他们看她的眼神和看其他学生的完全不同,那眼神分明是在回想她那天晚上不堪回首的样子。一想到在他们闹钟自己是怎样地被玩弄和蹂躏,她简直要发疯。她说,这汇总心情就像每天都在被视线强暴。“
·······
”你们的动机我明白了,会努力去理解。可杀人时你们不害怕吗?看见别人中了自己设的圈套而死,难道毫无感觉?“
惠子歪头犹豫了一下,明确地答道:“我也问过惠美害不害怕,她说,只要闭上眼,回想这十六年来开心快乐的事,然后再想想那次集训时发生的事,很奇怪,心里会涌上一种冷静的杀意。我能理解她,因为我们也有拼了命也要保护的东西。”
我们就是这种年龄,这种不允许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的年龄。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写的一本关于校园生活的推理小说。村桥和竹井老师被杀害,警察锁定了教师麻生恭子为嫌疑人。大家的目光紧紧放在了村桥和竹井身边的老师或者异性,却从来都不曾想过凶手会是学生。而前岛老师的一步步推测,思索,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学生惠子和惠美。在小说的最后,惠子道出了惠美之所以杀害村桥和竹井的动机:仅仅是因为村桥和竹井在巡夜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了(也有可能没有看到)惠美在自慰。这样的一看,惠美感觉到了被视线强暴,自尊心受挫,居然选择了自杀。后来,被惠子救下来之后,开始设计杀死村桥和竹井。
杀人圈套设计得极其巧妙,任人怎么也想不出来会是学生。而且在杀人前,甚至做了很多前期工作,比如前岛老师的差点被从月台推下去,差点触电,花盆从头顶上方掉下来等等,制造了一系列混淆视听的假象。“为什么要制造假象呢?简单说就是搅乱警察的调查——单就这一点来说,你们的手段真是太周密了。这里头藏着一连串事件中最重要的一点,你们为了行凶想出各种伎俩,最费心思的莫过于这一点,就是让人产生错觉,认为目标不是村桥和竹井,而是村桥和我。”
两个尚处于高中时代的女学生,为了保护自己,居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杀害了自己的老师。虽然这种杀人的动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这个年龄的女生来说,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就像惠子说的“因为我们也有拼了命要保护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自尊、尊严,绝对不允许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特别是老师。确实是,高中年代是最敏感的时期,也是最要面子的时期,老师的一个眼神,同学的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会对自己今后的学生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个年龄的我们,是需要无尽的呵护和疼爱,以及无限的尊重。
小说的最后,前岛被妻子的情夫芹泽追杀,用车撞了,而且被用刀刺到了腹部。前岛这时才明白,原来之前被车袭击是妻子的情夫做的,那次,幸好被学生高原阳子救了。”我没有给过她任何东西,不光如此,还一直都在从她身上索取——自由、快乐,还有孩子,简直数不胜数。如果身边出现一个男人,能给她想要的东西,她当然会视我为障碍。“”但我不能死,死在这里也留不下什么,只会让裕美子成为杀人犯。“前岛在意识流失之前的心中所想,反映的也是想保护心中想要的东西,保护自己的妻子裕美子,即便被她和她的情夫杀害,但是心中充满着对她的愧疚,以至于不想让她成为杀人凶手。
小说的最后,并没有道明前岛的结局,到底死还是没死,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让读者自己去构思、思考。但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前岛最后是没死的。因为他要保护自己的妻子裕美子。
读完整本小说,虽然对惠子和惠美的杀人行为倍感震惊,但是却也能理解她们的行为。为了保护心中想要的东西,必须要付出一切代价。只是这种行为也是不被社会道德、公德所允许的。只能用深深一叹来表达心中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