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的课堂上,一位妈妈问“我怎么和儿子打交道最好?”,曾老师回答“我又不是你儿子,你回家问你儿子就可以。”
这就是曾老师的高明之处。换了其他的专家老师,或许会觉得这是显示自己才华的时候,甚至一般的家长,也能从投其所好、叛逆期心理、换位思考等方面说出个一二三来。唯独曾老师用短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有些问题之所以找不到答案,是因为你问错人了。
这位妈妈想必是花了大力气沟通无果才会求助于心理专家,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寻寻觅觅,却不知道答案躲在哪里。
1、
人生的前半程,很大一部分是在试错中度过的。
比如一位好友,立志要在体制内找另一半,这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地方太小,单位就那么几个,而她本人和父母都是公务员,本来就不多的几个公务员单身汉中,就有可能和她的家庭扯上上下级、业务对口等剪不断、理还乱的利害关系。而一旦分手,其他候选人则可能和前男友是同事、同学等关系,让人不免尴尬。几年下来好不容易找了一个符合条件的,却并不如人意。
看起来很执着,也没有家庭、经济等附加条件,可是浪费了大好青春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这样的试错成本似乎高了一点。
那么唯一的问题是:为什么会问错人?找错方向?
曾奇峰老师说:所问非人的好处是永远不知道正确答案,永远在问,可以回避正确答案。
比如儿子说,妈妈你怎么对我最好,就是给我自由。这个答案是妈妈不需要的,不想要的。而朋友的几个舅舅姑姑由于下岗生活陷入困境,唯有她的小家庭可以衣食无忧,于是稳定当先,体制外的青年再优秀,也无法让她有足够的安全感。
2、
是的,人人都在说安全感。可这到底是个神马东东?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 )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大师已经敲黑板了,安全感最重要的是满足需要的感觉。
对于焦虑的妈妈而言,安全感是对儿子的掌控,如果给儿子自由,那么意味着失控从而破坏安全感;对于在固定区域寻找真爱的女生而言,安全感是两个人工作稳定旱涝保收,倘若另一半没有铁饭碗则意味着面临失业的风险从而失去安全感。
还有,我们每个人都遇到的,那些一边对生活现状不满怨声载道,一边又不肯改变生活方式另觅出路的人,生生把自己整成了负能量的集中营。
因为任何的改变,都会触碰他的安全感。当然,他也知道坐以待毙很LOW,于是他忙忙碌碌在错误的地方寻找答案,然后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你看我也很努力不是吗?
与其说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不如说是用坚决的错误防御改变的恐惧。
那个人,或许就是你。
3、
世界上最困难的,或许就是跳出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很多时候我们片面地将它理解为混吃等死、不思进取的生活状态,其实最大的舒适区在我们的头脑里,用旧思维、旧模式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即使大家都已经过河了,你还在假装摸石头。
只可惜这早已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年代。市场在变,人心在变,昨天的真理今天可能是个笑话,今天的稳如磐石明天或许就是岌岌可危,舒适区在变革中似乎越来越小。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4、
真实。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每个人都有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很多时候,人们不是相信他看到的,而是看到他相信的。如果我们需要孩子永远依赖自己获得成就感和控制感,那我们就会盯着孩子不成熟需要照顾的一面;如果我们需要不费脑子的获得勤奋工作的满足感,那么我们就会勤于加班懒于改进工作方式。
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
而唯一的破解之法,就是看到真实。
放下执念、放下判断、放下期待,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许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理念原来是错的、原来我没那么重要、原来我以为的岁月静好其实是一潭死水。这个过程,真的很残忍。
或许有人被吓到了,于是拒绝再看到这些真实,重新回到沉睡的状态。这并不怪你,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期待、带着伤,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学到的,甚至这种状态长期以来保护了我们,让我们免受残酷的心伤,但希望你早点走出来。
也有人选择勇敢地面对,全然地接纳真实的自己、臣服真实的世界,然后才能克服恐惧,选择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轻装前进。这些对于变革秉持热情态度的人、思维具有弹性的人、勇敢的人,他的舒适区会随着改变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而放大。这时他才会发现,那些伤,其实是上帝的吻痕。
真实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