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知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段文字透彻明白“止于止善”的道统和学统之渊源。
《诗经.商颂.玄鸟》以歌颂武丁中兴殷商王朝的伟业,“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商乃神鸟下凡。以至于拥有千里之疆域而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气象。
悦耳之鸟叫,也知道选择一个使自己栖息于林木茂密的地方而生活,难道我们人还不如一只缗曼黄鸟吗?那更应该懂得择善而居,止于至善。
孔子赞叹道:知道自己的生命定位,难道真的人还不如一只小鸟吗?进一步阐述止于至善的重要性。
又一次引用《诗经》之句,赞叹深远广博的周文王,对于至善的态度是何等的绵绵不息,光明通达,无所不敬,而得其所止。
“为人君......止於信”这段文字一铺陈,曾子从古人智慧引申到当下,开始对于至善做了条陈和明理。君臣、父子、交友都要有清晰的位置,如同黄鸟一样一定要明白什么角色站在什么位置。为君仁,为臣敬,为父慈,为之孝,为友信,这是儒家思想之经典,也是“止于至善”的核心伦理。
孔子再次说到:对于民间纷争,也一定要清晰每个人的角色定位以至于使天下没有争讼的平凡发生。对于无情者,不需要和他讲道理,使百姓之意志敬畏于天地,这就是知道社会之根本。
儒家思想在这段文字中清晰了基调,那就是人要懂得知止而至善,要明确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也要清晰当下现实的真实生活,不要浮想联翩而失根失偶。而在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把人生引入了过去和未来,出现了因果学说和六道轮回等。如此一比较,可见儒家思想的现实感和当下性。不做穿越、不做臆想,只在于每时每刻的当下位置。有了这样的认知,止于至善才彻底的通透了。
“止于至善”其意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