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应届毕业生李文星溺亡天津水塘,一个承载着家庭希望的年轻生命以这样的方式终结,多少带有些讽刺的意味。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骂招聘网站刊登虚假信息;有人声讨臭名昭著的传销。细想下来,传销似乎是一个社会顽疾,人们口诛笔伐,公安干警们极力打击这么多年,仍不绝于耳;而网站是否应该对发布的信息负责,连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大佬都做不到,何况一个招聘小网站?看来,关键还是落在“大学生”这三个字上。
为大学生去妖魔化
长久以来,“大学生”是一个被妖魔化了的名词。这源于我们大多数人自古以来“唯有读书高”的浅薄认知。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生们只具备了考试能力,在社会上的实际生存能力,可能还不如一个地痞流氓。
李文星的悲剧让我想起去年山东临沂准大学生刘玉玉遭遇电信诈骗,9900元学费被骗后心脏骤停去世的惨剧。这9900元不仅是这个贫困家庭辛苦积攒的一笔巨款,也是家庭唯一的希望。失去了这笔钱,就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
我们对大学生寄予的期望太高,而他们的能力又太有限。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如今大学生恰恰是需要特殊保护的一个群体。由于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浅薄思想,大多数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仅限于课本,也就是没有,踏入社会无异于羊入虎口。我们的高校、政府相关机构,应该予以基本的保护和指导。比如高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应当将助学贷款、高校联系人等信息一并说明,对这些“准学生”提供延伸服务;在毕业生就业环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与各省市就业指导中心联动,多组织专场招聘会,同时对毕业生进行社会防范意识教育,补上社会这一课。
我们该教给大学生什么
可以说,我们的校园教育几乎是跟社会脱节的。就文科来说,我们长期将语文、德育、政治混在一起。语文课文的选择,首先必须“政治正确”,其次必须弘扬高尚。这样的教育,不鼓励学生们自主思考,凡事都有标准答案,形成了一套封闭的价值体系。而这套体系与社会价值体系其实是背道而驰的,你学的是真善美,而社会信仰的是丛林法则。你踏上社会,拿真善美去碰撞丛林法则,能得到什么好结果?你觉得大家都是现世安好,其实大多数人或明或暗都行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这些大学生的悲剧一幕幕上演,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弘扬主流价值观,这并不妨碍我们给青少年展示一个真实的、现实的社会。而其实也恰恰是因为江湖险恶,我们才要去弘扬真善美。人性很复杂,每个人都是善良与罪恶的复合体。如何识人、断人、待人、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才是我们要教给青少年的生存法宝。初入社会,要收起信任、收起锋芒、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切忌盲目、莽撞、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