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情节也太简单了吧?
因为战争变得荒芜的这个地区,已经进入到战后的第7年。
7年前,爷爷先生的妻子和儿子就死于“那种人”的枪下,此后不久,爷爷先生的孙女、小天使莉莎怎么躲藏也终究没能躲过“那种人”的屠刀,死于非命。这7年中,爷爷先生一直靠着昼伏夜出寻觅来的罐头食品苟延残喘着。
被爷爷先生称作光儿的女孩,和这地区所有侥幸没有死在“那种人”手里的孩子一起,苟活在城里的地下道里。久而久之,地下道也成了一个邪恶的小社会,固执地觉得光比食物更重要的光儿,总是被揍得半死。
这一回,光儿已经被扔进了垃圾桶,要不是爷爷先生路过时她的腿动了动,就没有《寻找光的小女孩》这本书了。
故事从这里开始进入正题:爷爷先生和光儿相依为命,他们报团取暖,彼此鼓励着总有寻找到光的那一天。总算,从那架冒着生命危险找来的收音机里听到了他们即将被营救的消息,爷爷先生却等不及了。面对救援者,突然能开口说话的光儿意识到,她已经再也无法向爷爷先生证明,她不是哑巴。
关于战争对人类的戕害,按照《寻找光的小女孩》的体量找几本类比,《安妮日记》、《法兰西组曲》、《西线无战事》等等等等,哪一本不比《寻找光的小女孩》更曲折、更颠簸、更壮阔?可是,这一本在我读来实在过于直来直去的小说,却在作者的祖国成为一本现象级的畅销书,更令人意外的是,引进到国内才多久呀,就获得了无数好评。
百思不得其解。我想忘了这本书,却发现不能。特别是书里的一个细节,就那么形象地占据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一回头一沉吟就不寒而栗。
“车子熄火后,他们把车上承载的男男女女及孩童的尸体,倾倒并聚集在广场中央。我(爷爷先生)过了一阵子才意识到,这些躯体并不是死人,他们受尽凌辱,肢体残缺,但那种人可以让他们存有一息。我看见那种人吧躯体堆叠起来,任由伤者垂死挣扎,成一座血肉模糊、哀嚎不断的骇人小山。”(第55页)
这一小节,比我以往读过的最残酷的战争题材小说都要骇人听闻,会不会是年轻的作者未及了解过往的战争实情在耸人听闻?西里尔·马萨霍托,1975年出生,现居法国。这位畅销书作家出生的时候,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30年,当然,二战结束以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局部战争没有消停过,可是,西里尔·马萨霍托简历里没有到过战场的痕迹。那么,关于战争,他应该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没有目睹只有耳闻,那他凭借什么虚构出了这样一小节残酷的战争场景?
质疑中,我再度阅读《寻找光的小女孩》,这才发现,一部小说最起码的元素时间和地点,西里尔·马萨霍托都不屑明示,只有每一天的几点钟没有哪一年哪一月,只有对爷爷先生躲藏的地方简单的描述却没有具体到哪国那座城市,就连战争的发动者也只有“那种人”这模糊的称呼——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幻想小说,作者将有可能爆发的战争的酷烈,写到了极致?从来幻想小说都虚幻得距离人类非常遥远,是人类可以隔岸观火的文本,这位作家,却幻想出如此惨烈的战争场面,他是想用模糊的时空来警示《寻找光的小女孩》的读者,战争的残酷是我们怎么想象都不为过的,是吗?
而这样的警示,越简洁明了越有震慑力——我在读过第二遍《寻找光的小女孩》后,这样的感觉非常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