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我说了大丈夫的形象,大丈夫的养成,下面,说说大丈夫的主要内涵,或者说是具体表现。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比较集中体现在《公孙丑章句上》第2章,主要表现为两种精神。
其一,“否。我四十不动心。”
心,就是思想。不动心,即不能改变我的思想。换句话说,就是推行仁政。要想达到不动心的境界,有一个从匹夫之勇到精神斗士的过程。因为仁政在心,所以无所畏惧。因为无所畏惧,所以思想坚定。
其二,“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提到了这句话。其实,细分起来,这句话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说大丈夫知言。所谓知言,就是能够真正理解别人的语言。文中孟子列举了四种语言,他都能分辨出来问题所在。二是说浩然之气。气就是感情。浩然之气就是充满正能量的感情。浩然之气需要用正直正义的思想感情去培养,浩然之气需要用正直正义的行为实践去表现,浩然之气需要用正直正义的良好习惯去积累。总之,浩然之气不可强求,不可忽视,不可速成,不可走捷径。既不能弃之不顾,又不能揠苗助长。
大丈夫精神的第三个含义是“舍生而取义。”《告子章句上》第10章里说道: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段话是千古名言,不做具体解释啦。
大丈夫精神的第四个含义是“养其大体,恪守规矩。”《孟子告子上》第14、15章: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第20章:学者(学习做大丈夫的人)亦必志于彀。 学者(学习做大丈夫的人)亦必以规矩。《尽心章句上》第9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大丈夫精神的第五个含义是“三就三去”。详见《告子章句下》第14章。具体语句略。
大丈夫精神的第六个含义是高度的自信和尊严。《公孙丑章句下》第13章,“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还有《尽心章句下》第34章“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万章章句下》第7章,“可往见而不可屈就也。”《尽心章句上》第32章“君子不素餐兮。”
大丈夫精神的第七个含义是强烈的爱憎情感。如《公孙丑章句下》第3章“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又如《滕文公章句下》第7章,“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尽心章句上》第43章“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最典型的就是《离娄章句下》第3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大丈夫精神的第八个含义是批判抗争。这一点在孟子一书中篇幅更多,语句更集中,尤其是《梁惠王章句上下》。一方面是对君主的批判。如基本国策,识人用人,君民君臣关系,好战争胜,穷奢极欲等,另一方面是对时人和弟子的批判。此外还有对诸子百家,特别是对农家,墨家和名家的批判。
比如随意列举以下语句——
《梁惠王章句上》第1章“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第5章,“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章句下》第1章“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第4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5章“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第6章“王顾左右而言他。”第8章“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第12章“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总之,大丈夫自有大丈夫的使命,“正人心,息邪说,距敝行,放淫辞。”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正己而物正者也。”唯有如此,大丈夫才能体会到正人君子的人生乐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