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女孩子真当作女孩子来教养
——读《养育女儿》随想
沈丽新
《养育女儿》,美国心理学家唐.艾里姆和珍妮.艾里姆夫妇合著。1997年在美国出版,几年之内在北美地区销售超过百万册。2002年8月,此书与作者的另外两本《养育儿子》、《养育青少年》在中国出版,总印数已近6万册。
面对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是否过于模糊了他们的性别差异?而有些时候我们又是否过分强调了性别差异?当我们教养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有男孩女孩的不同要求,还是用教养男孩的方式在教养女孩?当我们面对女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真把她们当作女孩子来教养?
是《养育女儿》封面上那段文字深深触发了我的思考吧?让我居然史无前例地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初读了一本书,然后,反复重读此书。这本来自朋友的荐书,也成了我多次跟朋友们举荐的书。共读此书,是因为我们都面对着女孩子——既有课堂上的女学生,也有家里的女儿。
“女孩有了自信和对自身能力的意识,她们将能够对毒品说‘不’,对错误的人们说‘不’,对没有准备的性行为说‘不’。而同样重要的是,她们能够对生活中她们想要的东西说‘是’。”封面上的这段话,其实传递了最简单却最丰富的内涵——教会女孩子们适时地、坚定地说“不”或者“是”。如果能在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出她们有勇气倾心吐露真言的能力,或许于她们的一生有益。而如何培养这样的能力,该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很重大的职责所在。
不让女孩子成为旁观者
在我们的教育现场里,女孩子们似乎一直是那个旁观者。美国两位著名的教育学博士迈拉.赛德克和大卫.赛德克指出:在所有的年级中,老师对女同学的表扬、批评和帮助都要比给男同学的少。美国大学妇女协会(AAUM)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女孩仍然处于劣势。或许很多教师、父母不愿意承认上述情形的客观存在,他们会坚持自己给予了女孩子不亚于男孩子的关注。
读《养育女儿》,有些句子真的触目惊心。“很多教师都愿意假设女孩都是认真的学生”,“通常,女孩子形成了课堂活动的安静背景”。仔细回想,不管教师还是父母,我们是不是在用一些自以为寻常的评价无形中限制了女孩子?我们是否通常鼓励女孩子承担听众、支持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如果提问时有一个调皮男生和一个乖巧的女生同时举手,教师是不是总是把发言机会留给那个调皮男生?“教育成了女孩子们的旁观活动”,这样的言说让人有些不愿意接受,可是,真要反驳,却又倍觉苍白、无力。
纵然身为父母、教师,我们无力改变教材对女孩子的忽略——比如,历史课本的特征总是男孩子感兴趣的战争和武器,却鲜见女孩子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生活细节——但是,我们终究还是可以在很多教育现场改变我们对女孩子的期待。不同的期待会影响她们不同的自我认同感。比如,当男孩子理科成绩好时,他们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天赋,而女孩则认为高分是努力学习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女孩子们会这样认为?这是不是我们教师对理化课上的男生和文科课上的女生特别关注的结果?教师这样的不同关注里,是不是无形在传达“男孩天生在理科上更有天赋,女孩天生擅长文科”的观念?这样的观念日复一日地由不同的教师一年一年地传递给女孩子,或许就真造就了男孩和女孩在学科方面的差异?
身为教师、父母,都该为这样的错觉承担责任。或许我们都该谨记:不要在任何课程、任何课堂上让女孩子成为旁观者。
帮助女孩子明确个人边界
作为女性,跟男性不同的是,她的幸福程度更多地取决于对她和亲朋好友的关系的满意程度,而不是生活中的其他成就。一个幸福程度高的女性,她必定在自己的联络圈里跟大家的关系很满意。而一个成年女性要发展他人和自己的良好关系,需要具备明晰的个人边界。“你的个人边界可以保护自己的内在品质和做出选择的权利。”这样的个人边界意识,也该从女孩子的童年时候明晰。
作者唐.艾里姆和珍妮.艾里姆夫妇提醒我们,要帮助女孩子设置个人边界,父母、师长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明晰的理解。只有成年人自己的个人边界相当明确,才能成为女孩子的榜样。书中有一张很有趣的表格(P/140),能帮助你确认一下自己的个人边界是否合适。如果你的测试结果表明你的个人边界有些过于模糊,则你需要找一下咨询师,调整自己。
我们——父母和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责任从什么地方开始,又从什么地方结束,才能比较自强、安全而又自信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然后,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女孩子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养育女儿》告诉我们,“清晰的个人边界是自我定向的,可以保护女孩子发展一种强烈的自我感,保障她们自由、快乐而有目的地追随自己的命运。”
个人边界分明的女孩子的实际生活和她所期望的生活非常接近。而那些个人边界不分明的女孩子则会为了考虑周围人的感受而动摇自己的决定,会害怕表达自己的愤怒,会明知道接受的要求令自己不愉快却还是不轻易说“不”。如果她们的个人边界在青少年时期没有明确下来,真的会影响她们今后的人际关系与人生幸福指数。因此,每一个父母和教师,都该潜心教导女孩子,让她们对“自己是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该怎么做,也不会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不敢求助。
读懂女孩子的真实意图
作为父母、教师,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对女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无法理解,甚至忍不住会叹息:“男孩子就不会这么令人捉摸不透”。《养育女儿》告诉我们,女孩子,尤其是8-12岁的女孩子,她们的行为和语言有时候并不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我们必须要学会分辨女孩子行为中的“真实意图”。
作为父母、教师,不要以为自己一直和女孩子在一起就能听懂她们的话。在读《养育女儿》之前,如果我女儿告诉我“我现在不想睡觉”,我大概只断定她“不服从作息时间”而对她进行批评教育。而唐.艾里姆和珍妮.艾里姆夫妇却提醒我,孩子那句话的真实意图很可能是“怕再做噩梦”不敢睡觉。我应该做的不是逼着她去睡觉而是同意她睡觉时候可以把走廊的灯开着。同样,当一个女孩子告诉你“我讨厌学校”,你要明白这未必意味着她厌学,而很可能只是她对学校感到陌生或者更喜欢呆在家里,或者前一天受到老师的批评而紧张。在这个时候,女孩子需要的是你能真正明白她的心意并且及时安抚她,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教育。
读过《养育女儿》,或许我们大家都会幡然醒悟。如果女孩子对妈妈说:“没有人喜欢我。”其实她的真实意图不是在表达郁闷,而是在传递渴望:我需要朋友。如果没有领会女孩子的真实意图,对女孩子说:“没有关系,妈妈喜欢你就好。”或者说:“你再等待一下,会有喜欢你的朋友出现的。”这样的劝慰都有可能让女孩子更郁闷。一再如此的话,女孩子得不到她期待的回应,她可能从此对父母对师长封闭自己的心门。而如果能懂得女孩子的真实意图,就会积极帮助孩子拓展交友渠道——比如,邀请女孩子的同学到家里来喝茶,给女孩子开生日聚会,邀请父母有孩子的朋友带上孩子一起聚会。那么,女孩子会对父母对师长充满了信赖,她会主动跟父母师长交流成长中的困惑。
分辨女孩子言语和行为中的“真实意图”,会让我们和女孩子之间建立更好的理解和交流。一旦女孩子确认她们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或者因为向成年人吐露心声而被忽视、被嘲笑或者被惩罚,她们就能使自己的行为与内心的想法始终保持一致。
“听一听女孩子一些有问题的行为和语言背后的真实意图,我们就可以知道她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测试她自己影响周围世界的能力,为了与他人更好地沟通。”唐.艾里姆和珍妮.艾里姆夫妇这样的提点,对于每一个女孩子的父母和教师来说是多么及时有效啊!读懂每一个女孩子,允许一切能培育她独特天性的行为,保护她走自己的道路的权利,她一定才会成长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