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致贺信。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顽疾,消除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相对贫困、返贫风险等问题依然存在。基层作为扶贫工作的最前沿,肩负着政策落地、资源调配、精准帮扶的重任。
贫困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有自然条件的限制,如偏远山区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教育落后、就业机会不足、疾病困扰等。此外,部分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依赖政策帮扶,容易因灾、因病、因市场波动而返贫。因此,消除贫困不能仅靠短期救济,而应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对于乡镇基层工作来说,消除贫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是扶贫工作的基础。基层干部必须深入群众,通过入户调查、数据比对等方式,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帮扶措施。
二、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依靠救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基层工作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等,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例如,某地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特色农产品种植,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拓宽了销售渠道。
三、教育医疗,筑牢防贫底线:教育和健康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基层政府要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同时,完善基本医疗保障,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例如,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大病救助基金”,减轻贫困群众的医疗负担。
四、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基层干部要通过政策宣讲、典型示范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同时,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让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五、社会参与,凝聚帮扶合力:消除贫困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基层政府可以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助力、群众参与”的帮扶格局。例如,通过“结对帮扶”“消费扶贫”等方式,拓宽贫困地区产品的销路,增强脱贫可持续性。
消除贫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基层工作者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群众的贴心人。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让共同富裕的梦想照进现实。未来,我们仍需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接续奋斗,书写更加温暖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