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些“微交互”的五星级酒店。(下)

五,缺乏引导的自助餐动线设计。

如图所示,原本设计是想着让顾客拿完碗碟筷后往内侧走,绕一圈拿东西,起到一个分流的效果。设计理念还是能看出来的,可这碗碟筷的摆放位置真的是败笔,让原本的动线设计毁于一旦。

动线设计初衷

实际情况如图所示,毕竟碗碟筷只摆在靠餐桌这一侧,确实是考虑了用户方便,可却带来了更大的不方便。碗碟筷只放在一侧,让大伙形成了“某种默契”,从最右侧开始排队,排队到中途拿到碗碟筷之后,再慢悠悠往前走,造成了大规模却完全不必要的拥堵...

动线设计实际情况

直至服务员忙着吆喝大伙说,自助餐桌内侧也是可以走的,大伙不用堵在前面,这时才零零散散有些人往内侧走...才注意到原来内侧也是有夹菜用具,可谓又是一大败笔。

若是在靠餐桌这一侧排队时,就能注意到原来内侧也有这些夹菜用具,用户自然会分流到内侧,哪里会弄得这么堵塞,白白给大伙的用餐体验上,添了一把赌。


六,没有任何提示的自助禁止区。

刚刚讲得是晚餐,现在是早餐了。一样,也是自助餐...

如图所示,我一如既往的决定先看看有哪些菜品,再决定具体要吃什么。可在我游走到从左往右数第三排自助菜品时,忽然服务员警告我说:“先生,不能从后面走过去。”也就是下图画了红色“×”的地方。

行走动线

说实话,是真的有些莫名其妙。

一,没有任何明显我能注意到的标志物,提示我不能如此走动;

二,没有设置些障碍物,让用户会自然绕道而行;好的设计,应使正确的行为显得自然而然,而不是与之相反

三,没有清晰的交互规则,毕竟前面我也是这么绕的,而且后来还再次实验过,确实前面都可以绕,唯独就第三张自助餐桌不能绕,那到底为什么不能绕?不清楚,即不给理由,也不给提示,到现在我也没能搞明白...没错,吃了五六次早餐了,就是没搞明白。


七,让人无法一键入眠的“睡眠模式”。

在床头设有睡眠模式按键,可一键关闭所有灯光。可其在实际操作时,与人为设置相冲突。例如,开启过阅读灯,则在使用睡眠模式时,仍保留阅读灯,只能手动关闭阅读灯。

我能理解其设计初衷,可实际体验并不友好,我一般阅读时习惯打开阅读灯与床头灯,想入睡时按下睡眠模式后,仍得手动关闭阅读灯与床头灯,这让睡眠模式失了其意义,并不能让我按下之后即可安稳入眠

建议调整为两档“睡眠模式”,

轻轻下压,则卡入第一档,关闭所有灯光,用户自主开启的灯光除外。

大力些下压,则卡入第二档,关闭所有灯光,包括用户自主开启的灯光。

如此,即可同时满足两类人群的需求,且在按键时的“卡入感”交互,也是在引导用户了解其设计的奥妙所在,并可设置相应的状态色,让用户更快速上手“睡眠模式”的使用。


八,峰终体验有些糟糕。

峰终定律很简单,讲的是在一段体验中,若其体验的峰值与结尾是愉悦的,那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反之亦然。在该酒店的最后一个服务体验,是“门迎”。

可能该酒店的门迎只负责迎接入住的客人,认为“离店”的人就不属于“客人”了吧。特别是那时候出入酒店的只有我一人,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