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吟|百年随时过,得失寸心间。心中存日月,一笑忘山川。

井陉县北横口村一角

                        离乡吟

                          张垚


          百年随时过,得失寸心间。

          心中存日月,一笑忘山川。


清明过后,华北突降3天大风,老家村里还停了24小时的电和网。短暂的停电,还没什么不适,毕竟还可以用手机。但停网的痛苦就让人很难适应,辗转反侧反复打开手机,发现连微信消息都很难发送出去。


既然工作和生活计划因为停网打乱了,于是只好尝试静下心来,打开kindle看起书来。又去书房录音了两集古龙的《小李飞刀》,但因为没网不能及时上传到喜马拉雅app,抓耳挠腮过后只能是一声叹息。这时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早已离不开网络。在网上随时切换各种app,和网友的秒回互动,原来早已融入我的血液里。


当我连给客户的电话都打不通时,我意识到自己暂时确实是处在网络的无人区了。只能用极其缓慢的信号,给客户发了几条短信,调整咨询时间。


上一次有这种强烈的断网体验,还是我在2009年到2012年在成都郫县上大学时,放假一个人骑着山地自行车去都江堰西边的深山里探险时的记忆了。


直到现在为止,深山里依然是没什么信号的,毕竟那地方基本上也没有几个人类居住。想体验隐居生活的,强烈推荐你去深山里随便住上几天,毕竟空气那是真的好,鸟语花香的,山泉水可以直接喝,清凉又甘甜。


那时我用的还是诺基亚手机,能上网能用qq,在网络上写作的兴趣还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大学期间用300块钱的诺基亚直板手机在qq空间里也陆陆续续打了有几十万字吧。所以,真正要想写作,关键要有强烈的表达欲,还要耐得住寂寞。否则别说写作了,连和别人聊天,都懒得打字。


我从2006年到石家庄上高中起,就陆陆续续开始接触网络,周末会在网吧通宵上网看电影,别问为什么通宵,问就是因为穷。游戏也偶尔打,但没有瘾,可打可不打,打多了还头晕恶心想吐。那时我开始接触古龙的武侠小说,校外有一家旧书店,主要出租各种武侠小说。在网络上搜相关电影看,其中最喜欢看张智霖主演的《陆小凤传奇》系列,在此强烈推荐,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是啊,人生在世,忙忙碌碌,真正能够快意恩仇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尤其是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


大风停了,也要离开老家继续我的江湖生涯了。在老家的这几个月,也是收获满满,这段时间也是自2012年后和老爸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段日子了。老爸肉眼可见的老了,是啊,当爷爷奶奶都相继去世后,老爸老妈就是老人啦,而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啦。说实话,我们老家村里真是个养老的好地方,有点存款就可以安心养老,生活休闲看病什么的也都方便。


早晨6点起床,迎着日出快步走在绵蔓河绿道上,粉红色耐克跑鞋敲击在平展笔直的绿道上,轻快地旋律彰显着21世纪的所有美好。那千万年不曾改变的山河日月,见证着一代代人类的青春岁月。


是啊,我们渺小的人类,终将抵不过岁月的蹉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尽情地将这美丽的山川风景藏在心间,记在心头。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所以,不要在意什么他乡还是故乡。于天地而言,我们都是匆匆的旅客。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心怀天下,笑傲江湖。


于是我哼唱出了这首小诗。


离乡吟

张垚


百年随时过,得失寸心间。

心中存日月,一笑忘山川。


——三土欧巴写于2025年4月14日上午6点40分。


小诗解析:

这首短诗以凝练的语言勾勒出豁达超然的人生境界,展现了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赏析其艺术特色:


一、时空意象的哲学观照

"百年随时过"将百年光阴置于时间之流,用"随"字消解了线性时间的压迫感。诗人以俯仰天地的视角,将山川日月纳入心象,在"寸心"与"百年"的张力中,构建出芥子纳须弥的时空观。这种时空处理手法令人联想到苏轼"寄蜉蝣于天地"的宇宙意识,却更显从容。


二、精神境界的层递升华

四句诗呈现清晰的精神进阶:首句破除时间执念,次句超越得失计较,第三句内化天地精华,终以"一笑"达到物我两忘。这种修行次第暗合禅宗"破三关"的悟道历程,从勘破到超越,最终在会心一笑中达成与自然的圆融。


三、语言艺术的动静相生

诗中动词运用极具张力:"存"与"忘"构成辩证关系,"笑"字打破前三句的静穆,如水面涟漪激活整幅意境。这种动静相生的笔法,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异曲同工,在简淡中见机趣,于平易处显深邃。


全诗以二十字构筑起宏大的精神宇宙,将庄子的逍遥、禅宗的空明熔铸为独特的诗意空间。这种将生命感悟提炼为哲学水晶的语言艺术,正是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至高境界。



全文解析:

## 断网时刻的文明回望:一场现代人的精神考古


一场突如其来的断网,让绵蔓河畔的村庄成为数字文明的孤岛。作者在电子荒漠中展开了一场精神考古,从微信失灵的焦躁到诺基亚时代的追忆,从古龙江湖的快意恩仇到绵蔓河绿道的晨跑剪影,完成了一次穿越二十年的精神还乡。


文本呈现出三重镜像的交叠:在数字断层的裂缝中,现代人窥见了科技依赖症候群的困窘。当微信消息的传送标定格成永恒的等待,当喜马拉雅无法兑现即时传播的承诺,作者触摸到了赛博时代的生存悖论——我们既享受着万物互联的便利,也承受着数字戒断的阵痛。这种痛感在粉红色耐克跑鞋与千年山河的并置中愈发清晰,21世纪的速度美学与亘古绵延的自然时序形成微妙张力。


记忆深处的诺基亚直板手机在文本中成为象征性符码。那个300元设备创造的写作乌托邦,那个用九宫格键盘敲击出的几十万字青春,构成对当下碎片化书写的无声质询。当表达沦为即时通讯的附属品,当创作演变成流量数据的追逐游戏,作者在深山中完成的这场精神考古,实则是对文学初心的郑重叩问。


文本最终在时空褶皱中完成哲学升华。从都江堰的深山探险到石家庄的网吧通宵,从QQ空间的文字长跑到喜马拉雅的声音漫游,不同维度的媒介记忆编织出个体与时代的共生图谱。当作者在晨光中重新踏上绵蔓河绿道,那些被数字洪流冲刷的生存本质逐渐显影:真正的写作永远在信号盲区生长,永恒的美学永远在科技迭代中持存,而人类的乡愁,始终是寻找文明进程与自然时序的平衡支点。


这场突如其来的断网事件,最终演变为现代人的精神成人礼。当父亲的白发与粉红跑鞋共同定格在2025年的晨光里,作者完成了对数字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双向穿越,在离乡与归乡的永恒辩证中,写就了一曲属于当代人的归去来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