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书房中学生人文素养 七月硕钰写作

              静书房中学生人文素养

                    七月硕钰写作

七月九日                                  

《南冥》    

在我学了几次暑假课程后,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选择这里?我为什么会选择南明教育?    

  要明白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需拿上《逍遥游》看上一看,答案就出来了。    

  “南明”源自于《逍遥游》一书中的“南冥”,象征生命从混沌(北冥)向精神觉醒(南冥)的转化,追求精神的最高自由。       南明教育的终极目标为“培养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正应了庄子的思想即“逍遥不是躺平,而是清醒的选择“不卷”的境界。      

南明教育主导“大概念单元教学”,打破了单元篇课文局限,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出了“晨诵”、“午读”、“暮省”,理念影响力许多人。      

对啊,真正的教育创新需以生命自由为尺,以文化深耕为基。这或许就是我来这里并选择南明教育的原因。  


七月十一日                               

自死而生  

《活着》以层层递进的苦难,将福贵生命的外衣一层层剥去。命运的黑手冷酷无情地将他生命中所有珍贵之物一一夺走,最后只余下他孤身一人与一头老牛。我认为:苦难在这里并非点缀,而是生命本身深甸甸的底色,余华正是以如此冷静到残酷的笔触,把生命最赤裸的真相推到我们面前。    

福贵的一生,如一道强光,刺透了我们习惯用“意义”编织的幕布——活着的意义。 或许,活着无需宏大理由,活着本身就是生命最原始、最坚韧的胜利。


七月十二日                            

无所待方得真逍遥 

蜩与学鸠讥笑鲲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恰如凡人用自身丈量天地。庄子用夸张的尺度对比,撕裂人类认知的狭隘性。所以,所谓“困境”,难道不是因为站位太低?”   

真正的逍遥不是能力超凡,而是心灵彻底摆脱外物依附。庄子的逍遥并非避世躺平,而是在认清世界荒诞性后的精神飞翔。当现实令人窒息时,《逍遥游》恰是一副让灵魂透气的解药。    

感悟:真正的自由,始于对“自由”的放下。(如大鹏无需刻意证明自己能飞九万里,只是顺其性而行。)。      《Free and Easy Wandering》——Zhuangzi

七月十三日                                

无尽悲鸣与觉醒之路    

翻开《呐喊》,扑面而来的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又一个挣扎的生命。纵使纳喊声嘶力竭,也未必能唤醒沉睡者———被听见竟成了最奢侈的祈望。  

鲁迅的伟大正在于此,他写沉默,正是为了打破沉默。比如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消失,笑声反而成了最刺耳的寂静。     鲁迅期盼于我们的,又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听见”的自觉,若每个个体都能在喧嚣中发出那微弱的呼救,那么无数曾被淹没的呐喊,终将汇聚成足以掀翻“铁屋”的力量。     或许,鲁迅以“呐喊”之名,为我们指出了那条救赎之路。 ———《Call to arms 》  (这里我不把它译为“Cry”或“shout”是因为我觉得题目的真正含义是拯救那些麻木的人,所以我把题目译为“拿起武器”更为恰当)。即《Call to arms 》                                                                               ——ZhoushuRen                   

                                                     

七月十四日                                

豌豆与身份  

《豌豆公主》的故事,我幼时读来不过是笑话一则:那位被二十层床垫与二十床鸭绒被下的一颗豌豆硌得浑身青紫的公主,其娇弱简直令人发笑。重读后,发现故事中的那颗豌豆就像一枚沉甸甸的砝码,称量出童话中令人深思的问题——身份与本质之间的微妙距离。    

可身份需要证明吗?若身份需要证明,恰恰暗示了其本身的虚幻性。然而安徒生笔锋一转,当那颗豌豆最终被供奉在博物馆中时,我才恍然大悟:童话真正赞美的并非身份,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敏感与内在的单纯。     感悟:身份如轻烟易散,而灵魂深处那一点对真实的敏感,无论是对一粒豌豆还是对世相本质的体察———才是无可替代的珍贵。

七月十五日                          

在破碎的时代选择“疯魔”  

刘墉先生《不疯魔,不成活》一书中的“疯魔”,初读时令人心头一震。这二字似在提醒:当整个时代如同一条被无数支流撕扯着的大河,日益浮躁时。一些身影,便显出难得可贵的“疯魔”之姿来。  

刘墉笔下的“疯魔”,何尝不是一种对抗时代碎片的勇气?它像一把锋利的刀,劈开浮世喧嚣。或许,他的“疯魔”并非一时意气,而是灵魂深处,自我与世界的彻底相融。     这岂不正是对当代精神困境的深沉救赎?——当世界将我们撕裂成碎片,“疯魔”却能将我们重新熔铸成一个整体。

七月十六日                              

赠友人·敌友    

五年寒窗未见挚友,浩然一事又添新仇。仇仇相报何时了?何时了?言语恨,心不舍。话面辩,乐自娱。不愿了,了解又无闲心事,为何了?少年之事如朝,未见便了;少年之事如暮,不见便了。仇事不提心坦荡,念则言笑。仇如线,连友谊,不了为了。     苍翠尽落复又绿,盛夏时,离别季,几多仇?仇而愁,几多愁?岁月易逝,少年何多叹愁,风发意气犹在!勃勃盛夏初至!何须叹愁?鸿鹄之志燕雀焉知!你我之才,盛留千史!不叹世俗常情,惟惜友谊。人生长路远,此为一站,缘得此生可相见,何有憾!功成就大事,或是平凡也无妨。只是忆惜汝一友,是仇亦知己。


七月十七日                                  

鲁迅评    

鲁迅先生,本名周树人。其文如星,刺破暗夜;其思如刀,直指病根。当旧世昏沉,众人迷惘,先生独举新文化大旗,奋力呐喊,欲唤醒国人于铁屋之中。其笔墨犀利,字字似枪似剑,直刺时弊;其心血所聚,文章如炬,照见人心。笔下锋芒所指,旧制度为之动摇;一生赤诚所向,甘为民族洒热血。先生岂止文豪?实乃精神之勇士也!引众生前行于荆棘之路。今先生虽逝,其魂永存——诚为我中华之民族魂也!其精神如不灭火种,代代相传,愈燃愈亮;纵光阴流转,其文其志永放光芒!


七月十八日                               谪仙入世尘    

读完《李白传》,眼前总浮现他醉醺醺的身影,水中捞月之姿仿佛定格。他仿如滴落凡尘的神明,在醉醺醺的步履中追寻着天外之境。然而这般飘逸的传奇之下,那被盛唐光芒层层包裹的“仙”字,却遮掩不住他凡人之躯的挣扎与碎裂,以及灵魂深处那无法言说的孤寂。    

李白生来就注定与众不同。他身页狂傲之情,仿佛不属于人间。他傲然高吟“天生我材心有用”,那份自信和狂放,令后人为之激荡。他豪迈游历四方,以梦为马,纵情山水,更在酒杯里找到了无垠天地。他的诗正如杜甫所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世人仰望他,仿佛望见了盛唐天空中最明亮的光辉————那光芒刺眼得让人忽视了他身后拖着的沉重影子。    

然而,光环之内,他终究是血肉之躯。那“诗仙”的桂冠遮掩不住他一生中的重重困境。他既渴望超脱物外如庄子般逍遥,又按捺不住儒家入世济世的热血;他沉醉于“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酣畅淋漓,却也曾陷入“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的深重悲愁里。狂歌纵酒何尝不是他奋力挣脱尘世羁绊的挣扎,又何尝不是他抚慰内心孤独的一味苦药。 李白的一生恰似一轮映照出生命真实面目的明镜,照出我们每个平凡人内心深处的波澜起伏。我们热爱李白,不仅爱其诗篇的璀璨夺目,更爱他那颗在困境中依然迸发光芒,在沉沦中仍不肯低头的灵魂———那是凡人面对命运风暴时的倔强姿态。


七月十九日                        

天花板之上,是永不认命的灵魂    

姜文从不屑于按套路出牌。在《你行!你上!》中,他将郎朗的成长史彻底演映了出来。电影表面是郎朗闯荡国际乐坛的征程,深层却是对现代中国精神突围的隐喻。     影片对郎爸教育方武的刻画引发巨大争议。他既是一个“不靠谱的“设记师”(“我债多了不愁,但郎朗必须成大师”),又是孤独的守护者(让孩子专住练琴。其余事情不用操心)。这种极端托举的背后,是两种力量的搏弈:    

“信”的力量:即爸三次重复“咱儿子是钢琴家”,以自己的语言激发郎朗突破极限。     “裂”的代价:父子冲突濒临毁灭,揭露天才养成中的精神撕裂。    

而影片最震撼的段落,莫过于少年郎朗悬吊于拆迁楼空中。以一曲《保卫黄河》征服邻里。钢琴不仅是乐器,更成为文化突围的载体。    

姜文借东方音色伴奏西洋曲宣告:真正的天才无需臣服于西方标准。当郎朗表演时,已不只是个体天才的胜利,更是文化自信的加冕。  

电影的精髓,凝练于郎爸那句灵魂拷问:“天花板上是啥?诸葛伯乐答“老鼠窝”郎爸却仰头追问:“再往上呢?”这不仅是父子迸袭的热血,更是一代人对命运的嘲弄。     “你行!你上?”这不是鼓励盲目自信,而是召唤每个普通人,在认清社会后,勇于对天空亮出指间的锋芒。  

或许,姜文拍的不是郎朗,是14亿人的故事。当银幕亮起,我们都是被琴声击中的追梦者。 《put up or shut up》 ————————jiangwen


七月二十日

李自生平轨迹图

出生与少年时代(701 -724年) 碎叶城(今吉尔古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少年习剑、读书,游历蜀中青城山、峨眉山。

726年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定局安陆。游襄阳遇孟浩然。 长安仕途(742—744年) 奏诏入长安→任翰林待沼→赐金放还 得贺知章赏识称“谪仙人”。为玄宗作《清平调》三首,遭权贵排挤,744年离京。

二次漫游(744-755年) 洛阳遇杜甫——>梁宋同游→齐州入道吴越→幽燕 744年与杜甫高适同游梁园,结深厚友谊。755年前往幽燕,察觉安禄山谋反,忧愤南返。 安史之方(755-757年) 避乱庐山→入永王李璘幕府→卷入皇室斗争 757年永王兵败,李白以“附逆”罪流放叶郎。 晚年漂泊(758-762年) 流放途中遇赦→江夏→岳阳→金陵→当涂。 759年白帝城遇赦,写下《早发与帝城》。 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762年病逝于当涂。


七月二十一日         

  一场革命的异化

从《动物农场》看权力如何腐蚀理想     翻开《动物农场》的扉页,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场动物们轰轰烈烈的革命。它们推翻了人类暴君琼斯先生,在歌声中宣告自由与平等的降临。那时,风车象征着共同致富的希望。七诚的墨迹尚未干透,动物眼中闪烁着新世界的的曙光。这一切犹如一个充满希望的童话开端。    

可童话的表象之下,奥威尔早已埋下冰冷的政治寓言。动物们凭借本能反抗压迫,却对革命之后如何建立新秩序懵懂无知。当猪群以“脑力劳动”为名独占牛奶时,当拿破仑豢养恶犬驱逐雪球时,那看似崇高的“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七诫,已在悄然间被权力蛀空。革命的童话色彩褪去,权力的狰狞面孔开始显露。    

权力的腐蚀力,首先体现在对公平的蚕食与对规则的篡改上。猪群从享用牛奶苹果到独居庄园,从操纵“风车计划”到垄断一切决策,特权在无声无息中扩张。而七诫则沦为权力者手中可随意捏塑的泥丸。语言被权力重新定义,历史被一次次篡改,雪球从英雄变为叛徒,所有污点都被抹去,只留下拿破仑永远正确的光辉形象。拳击手临终前仍坚信“拿破仑同志永远正确”正是这种思想操控最悲怆的祭品。    

当拿破仑最终穿上琼斯的衣服,以两条后腿站立,那句“所有动物一律严筝,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的标语,已然成为权力异化最辛辣的讽刺。动物们透过窗户望去,分不清猪脸还是人脸。革命者最终蜕变成他们曾誓死反抗的对象,压迫的循环重新开始。  

《动物农场》如同一面冰冷照妖镜,映照出权力对理想的腐蚀力量————它无声无息,却足以吞噬一切崇高誓言。奥威尔借动物之寓言,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革命并非一劳永逸的终点,它只是权力更迭的起点。当权力失去监督,当平等沦为口号,理想主义的热血终将成为新的君主专制基石。  

可寓言并未随书本合上而终结,而是提醒我们,革命从未消失,它只是换了个名字,换了一群主人,换了一群被役者,在历史的剧本上反复上演着相似的悲剧。


七月二十三日                          

微缩暴政史

《动物农场》     奥威尔在《动物农场》中,借动物造反的寓言童话,为我们精心铸造了一个冰冷刺骨的革命畸变过程。小说中动物们推翻人类压迫、建立“动物农场”的状举,在令人欢呼的短暂胜利后,却一步步滑向比琼斯时代更残酷的深渊。在这个动物农场里发生的种种,如一面残酷的明镜,映照出人类历史上无数革命蜕变为暴政的轨迹。  

动物农场里权力的失控,首先体现在革命理想的迅速腐化与背叛。当猪们悄悄挪走专供自己的牛奶和苹果,却用“脑力劳动更辛苦”这类理由粉饰时,特权已开始悄然滋生。拿破仑与雪球争夺风车计划的领导权,最终以拿破仑驱逐雪球告终——这正是一场政治清洗的展现。                                         

当风车工程成为农场唯一目标,动物们在饥饿与疲惫中挣扎,拿破仑却将工程失败归结于雪球的破坏——如同历史中常见的那样,失败总是被归结于被污名化的敌人。最终,当七条戒律被猪们反复篡改,直至仅剩一条“所有动物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它动物更加平等”时,革命理想彻底被扭曲。  

奥威尔更进一部揭示了暴政得以维持的深层原因。拿破仑养的恶犬,成为震慑动物们的暴力机器,如同历史上专制君主精心培育的暴力工具(厂卫),而绵羊们条件反射般地重复唱“四条腿好,两条腿坏”则是精神操控的写照。拳击手这区勤劳忠诚的马,至死仍信奉“拿破仑同志永远正确”,其悲剧命运深刻揭示了个体意识被理想主义裹挟下如何丧失独立判断,最终沦为可悲的牺牲品。当动物们目睹猪直立行走,手持鞭子,却再无力反抗时,暴政的最终形态已然凝固。    

这则寓言提醒我们,面对权力的每一次失控,面对“四条腿好”何时悄然变为“猪腿更好”的微妙转变,你能保持清醒?只是我知道,只有永不停歇对权力进行警惕和审视,我们才可能真正避免成为机械的绵羊或盲目的拳击手。


七月二十四日                              

细节即寓言

《动物农场》的魅力,正在于奥威尔将宏大的政治寓言浓缩在看似琐碎的细节之中。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蕴含着令人心惊的隐喻力量。  

器物细节,特权滋生的无声证物:牛奶与苹果的“科学分配”,当然猪以“脑力劳动更辛苦”为由独占牛奶和苹果时,是特权合法化的开端。当资源分配以“必要性”或“贡献论”为名进行不公划分时,剥削便披上了合理的外衣。  

语言细节,思想操控的隐形武器:“七诫”的进行式篡改,是全书最精妙、最核心的细节。奥威尔展示了语言如何被权力系统性地扭曲,甚至颠覆。每一次细微的涂抹,都是对集体记忆的篡改和对意识形态的重新定义。这时,语言不再是真理的载体,而是权力粉饰自身,操控思想的工具。    

行为细节,权力的微观运行:拳击牛的“被消失”与“被利用”,拳击手累倒后被送去屠宰场(谎称送去医院),其遗言“我会更努力工作”和拿破仑同志永远正确”的信念被猪利用成为激励(实则是压榨)其他动物的宣传工具。这揭示了权力对忠诚者的终级背叛。即榨干其肉体价值后,再榨取其精神价值,将悲剧包装成神化后服务于统治。    

象征细节,跨越物种的隐喻:本杰明的沉默与清醒:本杰明是农场里最聪明、看得最透却选择沉默的动物。他象征着冷眼旁观的知识分子或清醒者他能读懂被篡改的七诫,却深知反抗无望而保持缄默。他的存在是对无力感的深刻刻画,也提醒读者:看诱不等于改变。    

奥威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让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都承担起沉重的政治隐喻。一杯牛奶、一块被涂抹的木板、一声绵羊的咩叫、一匹老马的眼泪…这些都不是孤立的描写,而是权力失控链条上的精密环节。    

正是这些无孔不入的细节,让《动物农场》的寓言具备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实感和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它警示我们:极权的种子,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初被忽视的“微小改变”之中;暴政巩固,正是无数精心设计的细写共同完成的。


七月二十四日                            

写作动力的多重源泉

其实每天写作对我来说更像一种自我梳理。当想法在我脑子里打转时,只有写下来才能看清自己真正在想什么。    

我把每天的写作看作给未来的自己“存钱”。现在记录的一个灵感片断,可能在某天变成了解决难题的钥匙,我知道,持续写作是在时间河流里为自己埋下彩蛋。    

但并不是每天都有灵感爆发,也有对着空白文档发呆的时候。但我会告诉自己,哪怕只写自己真实的感悟,也是胜利。接受了笨拙的初稿,反而让我摆脱了完美主义的陷阱。我知道,正是这些日常练习,累积出某天突如其来的好文章。    

如果非要我形容这种力量......它像每天往口袋里放一颗小石子,当下虽不觉重量,但某天伸手一掏,发现它们已垒成通往新大陆的桥。    

说到底,我可能只是太好奇——好奇坚持写下去的自己,终会抵达哪里?


八月二日                

我低头,努力的,数着自己向上跨过的阶梯    

过去,我一直认为学习是任务,有时被动应付,遇到困难时我容易放弃、烦躁。可7月份的课程让我发现,学习可以很有趣。当老师讲那些历史故事和诗词背后的情感时,我开始主动去听、去问。遇到难懂的文言文,我不会止步不前,而是试着多读几遍,查查资料。感觉学习更像是在探索一个宝藏,而不是完成作业。    

以前,我只喜欢看小说或漫画。现在对历史人物传记、优美的散文产生了兴趣。《动物农场》让我看到了人类历史上无数革命蜕变为暴政的轨迹,让我明白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并且,我在尝试着每天固定时间阅读,哪怕只有1个小时。不再是只看情节,而是会停下来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这次课程让我重新认识了阅读。以前觉得读书就是为了考试或者消遣。现在发现,书是和古今中外智者对话的桥梁。我开始享受沉浸在文字里的感受,有时读到好的句子,会忍不住记下来。阅读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享受和探索。    

过去我的写作,总是会套用一些优美的句子,导致主题不够明显。这个月,品味鼓励我们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每天的小发现、小情绪。虽然写得还不太好,但感觉轻松多了,因为是在写“我”的东西。有一次,我的写作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让我特别开心,觉得用心表达是有价值的。     

7月3日,我第一次听到“品味”二字时,觉得很新鲜。课程中,她带我们欣赏了古诗的意境,小古文的核心哲理。在课程中,我明白了“品味”的含义,“美”不仅仅是好看,更是一种能打动人心的力量。我开始留意生活中的“美”:比如傍晚天空颜色的变化,一首歌里特别打动我的旋律,甚至是一杯茶淡淡的芬香。我试着去感受和理解这些美好的背后,也就明白“品味”的含义了。     我把在课程中学到的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读到的好句子分享给爸爸妈妈,他们也很感兴趣,午饭时,我们多了不少聊天的话题。我明白了学习的东西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事,和家人分享让我们的联系更紧密了。我也愿意听听他们过去的故事。   

我最大的认知改变是:学习人文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人,理解世界、理解自己。我明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在今天仍有共鸣。我也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优点(理解能力强)和不足(字写得不漂亮)。我开始思考一些以前从没想过的问题,比如“幸福是什么?”虽然还没有答案,但思考本身让我觉得很有趣。    

七月在静书房的学习,不仅学到了一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对学习的态度变得更积极了,发现了阅读和思考的乐趣,开始学着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也更愿意和家人交流。这是一个充满发现和微小改变的月份,我感觉自己比月初时“丰满”了一点点。(共7158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