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特培燕园寻芳
——人社部少数民族特培项目北京地区学员访学北大
有一种美好的遇见,源于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2025年4月17日,北师大2024届少数民族特培和“西部之光”的学员,在继续教育学院精心组织下有幸在这个春日里走进北京大学,开启了一段浸润思想的访学之旅。
01.开篇明宗义,寄语启新程
“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技创新与科学探索”第八届北京大学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学术论坛的开幕式于8点在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张西峰热烈的致辞中拉开了帷幕。西峰部长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学术论坛举办的初心、历届成果,展望未来,他强调:将以更高的标准、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升论坛的形式与内容,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培训交流处刘洋处长对获得优秀论文的学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致谢北大三十载深耕少数民族特培及访问学者培养,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积极探索学科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两位领导的殷切寄语,使第九届承办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育处副处长张祺备受鼓舞,她以“家宴待归人”为喻,承诺将会精心筹备第九届论坛。全体参会人员在合影留念之后,论坛正式进入了主题报告环节。
02.主题报告拓视野,专业分享启智慧
在主题报告环节,考虑到参会人员不同的学术背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耀华以《世界遗产——人类共同财富》为题,从世界遗产概论、讲好世界遗产中国故事、建设世界遗产强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追溯了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解读了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标准,聚焦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在讲到文明的赓续与传承时,陈副书记以泰山为例,生动地阐释了古代中国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传承需要智慧,更需要中国方案,更离不开构建更加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主题报告的结尾,陈耀华副书记呼吁:新时代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要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看到中国。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双成教授带来的讲座《AI时代的地理学:定量研究议题与创新空间》中,李教授从引言与背景、机器学习方法的演进态势、典型深度学习模型及地学应用、地学模型与深度学习算法的融合和研究中如何应用这些技术五个部分进行了分享。专业的视角,勾勒出科技赋能下的地理学创新蓝图。深入浅出地讲解,让与会者洞见学科交叉的无限可能。
03.繁花结硕果,学术促成长
在一个小时的学术成果分享环节。高建国、王凯、吴强和勤等九位学者带来了多元研究:宋初麟州城迁徙史钩沉、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网络趋势演化研究、小浪底防护林生态系统非市场研究价值、香格里拉云南榧树群落组成与结构、基于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研究等多元领域。他们精彩的分享得到了点评专家曹广忠、李双成、孙铁山的高度认可,在肯定了他们的学术价值的同时,鼓励他们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同时聚焦“实践转化”与“区域特色”提出建议:紧扣“双碳”深化生态研究,依托地方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文旅融合等。此次分享会不仅展现了访问学者与进修教师的科研风采,更为校际学术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搭建了坚实平台。
04.座谈会如沐春风,归巢筑梦话深情
如果说上午四个小时的活动是一场“人与自然”的科技盛宴,那么中午一个半小时的座谈会则是浸润情感的心灵驿站。午餐过后,以“融合创新 共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特培学员代表座谈会在博雅学堂311温馨启幕。北大、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的领导和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培训交流处刘洋处长共聚一堂,与学员们展开了亲切的交流。
刘处长关切地询问学员近半年的学习与收获,鼓励大家:“把所学所思带回岗位,让学术成果在边疆与西部的实践中‘开花结果’。”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张西峰则寄望大家:“扎根现实土壤,绽放学术光芒”,鼓励学员在服务基层中彰显北大学术的人文担当与责任担当。
交流间,学者们畅谈访学收获与实践愿景,重点畅谈了返岗后如何开展工作。纵然时光短暂,两位领导的期许却如春风化雨,让“燕园求知”的感悟化作“归巢筑梦”的动力。座谈会尾声,刘洋处长与特培学员相聚北大图书馆前,用镜头定格这场春日里的思想之约,让“燕归来”的期许,在边疆与西部的土地上孕育新的希望。那些在访学期间的所学、所思、所悟终将在边疆与西部的土地上,孕育出属于未来的希望之花。
05.赓续红色血脉,特培燕园寻芳
四月的北大,晚樱缀满枝头,未名湖畔学子莘莘。在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部张卉老师的带领下,特培学员满怀期待与敬畏踏入了北大校史馆,在泛黄的文献与鲜活的历史场景中,探寻一所大学与一个民族同频共振的百年脉络。
展厅内,“大学堂”的匾额静静诉说着1898年戊戌变法的图强初心,《新青年》影印本上“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呐喊,仿佛将时光拉回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一张1919年“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的黑白照片中,青年学子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标语,目光如炬;复原的西南联大茅草屋场景里,师生在战火中坚持科研的影像,诠释着“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从抗战时期的南迁办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校史馆的文物脉络清晰勾勒出北大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轨迹。
“学术与科技”展区,屠呦呦团队记录上千次实验的青蒿素研究笔记、王选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模型,见证着北大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创新担当。而在“使命与担当”专题展中,一组“北大与新疆”的珍贵影像格外醒目:1955年首批援疆教师踏上戈壁时的青涩合影,新时代“西部之光”学者在帕米尔高原采集雪样的工作照,新疆籍校友创办的乡村学校里孩子们扬起的笑脸……一面巨幅中国地图上,北大援建边疆的项目如繁星点点,其中新疆大地的“光点”尤为密集——从乌鲁木齐的生态实验室,到喀什的双语教育研究基地,从和田的沙漠治理工作站,到伊犁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每一处都凝结着北大学子对边疆的深情。
展柜里,一枚来自新疆的“胡杨木书签”静静躺着,书签背面刻着“扎根边疆,不负韶华”八个小字,那是首届新疆少数民族特培学员结业时回赠母校的礼物。书签旁的留言簿上,泛黄的纸页间还留存着2003届学员的字迹:“在北大学习的日子,让我明白新疆从来不是远方,而是祖国不可分割的掌心。”
如今,特培学员们驻足于此,凝视着前辈们在边疆土地上留下的足迹,忽然读懂了北大校史馆里最动人的精神密码——百年校史,不仅是北大的成长日记,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史诗。而新疆,这片祖国西部的广袤土地,从来都是这部史诗中不可缺少的华彩篇章——从援疆教师的青春汗水,到特培学员的求知目光,从实验室里的科研数据,到戈壁滩上的治沙林带,北大与新疆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最生动的注脚。
结尾:
走出校史馆,晚樱的花瓣轻轻落在肩头,未名湖的波光里倒映着博雅塔的身影。学员们依次参观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中华表、蔡元培与李大钊雕像。在李大钊像前,张卉老师轻声讲述:“他不仅是北大教授,更是播撒革命火种的先驱。”雕像基座上“铁肩担道义”的刻字,与校史馆中的爱国精神遥相呼应。春风拂过中华表,光影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题字上流动,仿佛在诉说北大百年不变的精神底色。
离开前,学员们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留影。碑文中“中兴业,须人杰”的字样,在晚樱的落英中愈发清晰。他们知道,此次燕园寻芳,带走的不仅是校史的震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当“眼底未名水”映照过历史的波澜,“胸中黄河月”便注定要照亮边疆的土地。正如一位学员在留言簿所写:“百年校史是起点,不是终点;我们的故事,将从这里续写‘祖国爱新疆’的新篇章。”
通讯员:孙淑华 13325505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