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
这句话在短视频当道的当下,显得尤为适用。
自2016年,短视频的风口越飞越高,越飞越大。
从小孩到老人,从城市到农村,人人都在刷快手、人人都在拍抖音。
甚至有人戏称,只要站在短视频流量的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对此,本年度多次喜提微博热搜的沪上名媛“G僧东”则也另有一番说法。
他在自己新书《那些想红的年轻人》中写到:
“只要你有故事可讲,在全国几亿网民里总能找到喜欢你的人。”
01
从微信公众号到短视频,大浪淘沙,留下的大多数,还是会讲故事的人。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些就注定了你会被人群中的哪些人喜欢。找到这些人,就是网红变红的第一步。
2019年3月,G僧东以一则“上海各区拟人”的视频喜提微博热搜。
在此之前虽然他的每条视频的播放数据都不错,甚至有几条也曾刷屏了朋友圈。
但是直到#上海各区拟人#这条微博热搜的出现,G僧东才真正的迈出了“破窗”的一大步。
自此之后,上海人,关注上海事,成了G僧东的独特标签。
伴随着G僧东名字而来的,是上海各大高校、上海地铁十六号线、上海精致白领、上海阿姨......这些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令人捧腹故事。
带着“上海”标签的G僧东越来越火,成为了不出上海但文明全国的视频博主。
上海系列短视频破窗出圈的同时,也告诉了所有的现代人:城市存在的意义不是一个静止的古董,而是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
“做网红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当然是不红。”
02
在自己的新书《那些想红的年轻人》中,揭秘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的短视频博主们最大的痛苦:不红。
几乎没有一个视频博主能抵挡得住低投入、高播放量的诱惑。于是,抄袭、复刻等一系列东施效颦的手段纷至沓来。
2020年七月,李子柒因被某越南博主抄袭而上了热搜,网友发现,疑似抄袭博主从机位、运镜、节奏,到音乐、服饰、发型,无一不复刻李子柒。
被抄袭,被复制粘贴,几乎是每一位输出内容的视频博主都会遇到的问题,做搞笑视频的G僧东也正在经历着爆款短视频被随意搬运。
手段拙劣的直接裁剪、拼接,画质被一再压缩;技巧高超的照葫芦画瓢、费点心思翻拍一遍。
而无论哪种都拒不承认抄袭,前者美曰为视频扩大影响力,后者则大多理直气壮“就是翻拍怎么了”。
李子柒被抄袭事件发生后,一位粉丝在YouTube上留下的发言:“他们能模仿你但不能复刻一个你。”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他人像“我”,却又不是“我”,这是“李子柒”们飞起来的路。
挤在风口,很多人飞起来,但更多的人没办法真的飞下去。
然而,十五分钟的飞翔之后,需要每一个投机取巧一夜爆红的短视频博主认真思考的是,如何能一直飞下去。
网红算不算文化输出?
03
G僧东在《那些想红的年轻人》用了整整一章的文字,写自己对网红——短视频——文化,三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自媒体能不能为文化代言?
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输出?
网红是否在输出中国文化这个话题,伴随着李子柒被更多官媒点名认可,已经争吵了将近一年了。
支持的人认为外网的千万条评论已经证明李子柒对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影响。
而反对的人则认为,过度宣传网红会给孩子输入一种很轻松就可以成名的信息,担心孩子会效仿。
做网红拍视频很轻松。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不关注短视频的人们潜意识里一直存在的想法。
然而事实却是,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背后是无数的尝试、失败再尝试。
李子柒拍小麦的一生,从播种到收获,长达一年的坚持,最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食物的不易获得。
G僧东在书中写下自己作为一个短视频博主的伟大理想:活在线上、赚在网络,但影响着社会。
在现实中,他也一直在坚守自己的理想。从上海脱口秀演员,到上海人逛上海系列vlog,再到亲自策划上海话节目《好叫好伐》。
G僧东收益于上海这座城市,也在不断的反哺这座城市,一如他说过的那样:
用短视频的形式为上海本地文化的保育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
做自媒体人的真正意义,是找到自己内心的热爱,享用它,并回馈它。
不会拍短视频的脱口秀演员不是好作家。
04
沪上名流、知名帅锅G僧东的第一本书《那些想红的年轻人》正式上架当当销售了。
这本书是一本十分值得翻阅的关于自媒体的书,但他绝非仅仅只是一本工具书。
它告诉很多想红的年轻人:做,没那么困难。
只要你有故事可讲,在全国几亿网民里总能找到喜欢你的人。
YouTube头部博主肖恩·卡内尔说过:任何一种兴趣或爱好都能创作出有价值的内容。
同时,这本书也告诉更多不了解网红还想说两句的人:红,也没那么简单。
一个短视频博主的收入≈半夜备料凌晨出摊卖豆浆、油条的早点铺子。
太多的短视频博主,仅想要体面的养活自己,便已是不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