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邵恒头条》栏目里的《如何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虽然还没成为粑粑,但是也算提前预习一下(有点遥远)。
中间跟小舅妈交流了下,中间提到了一个问题“教他做人最重要”,这也引起了自己关于“做人”的几个疑惑。每个人的经历、性格、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不一样,那么每个人定义如何来定义“做人”、如何才能做好“教做人”这些问题的时候必然存在天差地别。那么“做人”是教他成为别人眼中的“人”,还是教他成为我们自己眼中想要看的那个“人”?还是培养孩子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和世界观,之后经过他自己的经历,“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
我想想,“做人”其实是个大学问,跨学科、跨时空、跨国界的,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更别说“教”。古今中外,貌似也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这是我没想明白关于“做人”的几个问题。
1、什么是“做人最重要的”?是李嘉诚先生的那句话“勤奋、节俭、毅力、求知、信誉”这些品质吗?我想肯定有不同的答案,最重要不是单独的一项,也可能是很多个重要的组合体。勤奋重要吗?很重要!毅力很重要吗?也很重要!
我们提倡孩子要勤奋、要有毅力,但是勤奋和毅力究竟是怎么表现的?大人不也经常睡懒觉、做事拖沓磨洋工、没有勤于思考。我们会觉得偶尔如此没有关系,影响不大,但是孩子是很聪明的(谁家的孩子不是?),坏的一学就会。这就像每一滴水都不觉得自己会引发洪水一样。对待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没搞清楚,也糊涂对待,那没搞清楚什么最重要之前可能洪水都来了好几遍了。
2、“做人”道理自己懂了,有方法和耐心把这些传承下去吗?就像学用筷子,也许我们都会用,但是能真正说清楚?教了几次,孩子还学不会,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笨?但其实至今能找到的学筷子使用的教程也不多,总结得好的还是个外国人。
http://www.wikihow.com/Eat-with-Chopsticks
关键之处其实有以下这么两点:
(1)两根筷子中,下面那根一直是处于静止状态的;
(2)张开、夹上的动作,其实来自于上面那一根;
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令下面那根处于稳定状态呢?
下面那根筷子,跟手一共有三个接触点:两端作为支点;
大拇指的根部在中间压住筷子,无名指其实是“反向用力顶住”……
大多数人败在无名指的用力方向上,这个方向搞对了,下面那根筷子就稳定了;
接下来就是练几分钟如何用大拇指和食指控制上面那根筷子并夹住东西……
但就算知道了这个方法论,如果惯用右手,请用你的左手试一下,恕我学了三天也没会,我想是我的头左边比边大,嗯,右脑的问题。。。
3、“做人”的道理我们懂了,有方法论知道怎么教、也有耐心,但我们的道理是否在孩子这里也具有普适性?哪些应该传承哪些应该过滤掉,大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客观环境在变,社会在变,现今如果有人还在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估计没有人会嫁给这样的人吧,根据达尔文进化论这种人的基因也就不会再留存于世上了。
对待孩子的教育更多的也许是一个对自己的反思的过程,这需要勇气。虽然这些问题始终没有答案,但就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一个终身学习的信徒的我,学习学习再学习,相信终究是会有好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