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恶果,往往来自于家长的焦虑

     

图片发自简书App

      焦虑和恐慌是现在诸多中国家长的通习。不,或许这是所有中国人的通习。

      住不上学区房,这可怎么办啊~

      考不上重点中学,这可怎么办啊~

      考不上知名大学,这可怎么办啊~

      考不上好大学,以后怎么生存啊~

      ......

      中国家长为什么这么焦虑?那是对未来的恐惧。换句话说,是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夸张式的恐惧。这一切都来自于从“吃不饱穿不暖”的生存恐惧到“你看看谁谁谁家的孩子”的虚荣恐惧。这些恐惧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行为,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唠叨”。

      为什么会“唠叨”?因为内心的恐惧无法得到安慰,所以要通过诉说的方式让对方知道恐惧的内容,这就是“恐惧”的精神传递。之所以“唠叨”,是因为“不信任”“不放心”和“不尊重”。

      一个从小生活在恐惧焦虑里的孩子怎么会自信?

      一个从小被唠叨的孩子怎么不叛逆?

      一个经常内心充斥着自卑、担忧、恐惧等心理的孩子,怎能不崩溃轻生?

      很多家长认为“牺牲”就会换来“回报”。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奔跑在陪孩子去补习班的路上;牺牲了快乐,声嘶力竭的辅导作业;牺牲了储蓄,换来孩子高额的补课费用…

      家长做这些,无非是想要减少自己的焦虑,认为付出了时间、金钱和心血,我无怨无悔,也理所应当换来感恩、好成绩、好大学、好前途。

        一旦有苗头换不回来的时候,就开始唠叨甚至声嘶力竭,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么多,咱们家为了你都.....你却....”这样的逻辑,根本没有逻辑,这是道德和感情的绑架。往往再次,品尝恶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