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识产生于大脑,在没有更新研究能将其推翻之前,这应该是我们的共识。
我们一般也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当他人面对面和我们谈论我们自己时,我们会很明确地、自然地以“我”的姿态去理解并感受他人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比如,有人当面夸奖或者骂你,你会觉得自己,也就是“我”出现开心或者生气的情绪。而其他非直接方式,比如文字传达的对“我”信息,也同样能让我们产生类似的视角感觉,即以第一人称第一视角去接受并感受信息。这样看来,似乎只要是和“我”有关,我们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临场感。
然而,当我们在谈论其他事物,或者得到关于其他事物的信息时,我们则会在心里形成一种关于其他事物的形象,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细心体察,就会发现我们总是在以第三方的角度,或者说以第三人称方式在观察相应事物,我们不会也不想以“我”的角度去处理相应信息,这是因为我们都能了解到那些事物并不属于“我”的范畴。我们在用“他/她/它”或者“他们/她们/它们”区分“我”和“我”之外的事物。在我看来,这基本是全自动的。
同样的,当观察对象变成了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器官时,我们仍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在观察。即使我们会用诸如“我的”这类表达所属的字眼,但实际上仍是以第三人称为基准在考虑,我们实际上是在用“它”来描述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在观察我们自己的大脑时,也是在用“它”来取代,我们讨论我们大脑的功能分区,基本构架等等的时候,并不会以“我”的姿态去接受这种剖析。
再举一个例子,当你的脑科医生对你说,你的大脑某一部分功能不完整或者受损时,你会第一时间理解为“我”的不完整吗?不,你仍会把大脑当作“它”来理解并消化这一信息,甚至你始终不会将这种不完整和“我”融合起来。
这里的问题是,既然“我”,也就是我们的意识,产生于大脑,为何我们自己的大脑在成为谈论观察对象时,不会产生如“我”成为谈论对象时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将这种临场感作为检验“我”是否存在的标准,那有没有可能,我们只是以为“我”存在于大脑,而实际上“我”却藏在其他地方?
冥想过的人都有过这种感受,那就是冥想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会游离出来,“我”并不属于我们身体,我们甚至无法确定,什么是“我”。当冥想能力达到更高的层次,会有一种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感觉。那么,这个时候的“我”又是什么呢?
大胆地假设一下,“我”并非源自身体,而“我”产生于并存于大脑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或者说,这是我们被要求接受的一种想象。而我们的身体,可能真的只是一个容器(Vessel)而已。
再往下推演下去,可能就要和宗教,玄学甚至宇宙科学扯上关系了,如果有人感兴趣我再继续想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