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衰老中重建,于年迈里见童真:阿籽奶奶《今天也要重新出发》中的治愈美学

我最近特别喜欢看老人写的书。

这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性格使然,我特别喜欢这种温柔的坚强。

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书确实对我的口味,日常而琐碎,却处处见哲理。

阿籽奶奶的这本书是我近期的挚爱。

她的文字柔软而坚韧,温润而朴实。她的画作平凡而细致,可能是一只切好的西瓜,可能是一盆阳光下的盆景,盯着这些画,我能看到光线的变化,时光的流逝。

而这些美丽的画诞生于她的老伴去世后。

丧偶、崩溃、没完没了的烦躁、和子女关系搞的僵硬,阿籽奶奶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她开始频繁的生病,两次救护车送走的经历之后,在女儿和孙女阿籽的鼓励下开始学习绘画。

由此,故事展开。

01 她找回自己的姓名

这本书感动我的不仅仅是画作。

阿籽奶奶学画动机平凡而单纯,就是为了打发时间。

甚至一直支持她的女儿估计也有一个难以启齿的理由,至少这样,她的妈妈可以少发点脾气,少住点医院。

人生已经快走到尽头的阿籽奶奶开始零基础学习绘画。

她没有天赋,第一次绘画,半天才画出一些古怪的线条。

但是渐渐的,她自己研究出一套绘画哲学,她开始喜欢自己的衰老,甚至是时间上的停止。女儿让她学习光影,她在观察光线与植物的生长中,从停滞的时间里,看到了生命的永恒。

她开始找到了绘画了乐趣。

时间的静止让她有充足的时间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她曾有过很多名字,是女儿、是母亲、是奶奶,在生命的尽头,她找回自己的名字,尹玉凤。

几百幅画作,她规规矩矩的签在画作上,只代表她自己。

她在文章中认真的说:“如果说剩菜和老去的身体一样,本身已经失去曾经的光芒,但我们可以赋予其某种新的东西。”

对于她来说,这种新的东西,是自我认知。

02 日常英雄主义

她不是苏敏阿姨。

她有一个文化不高却特有文艺气息的丈夫,两个人恩爱的度过了一生,直到死亡把他们分开。

阿籽奶奶在书里回忆老伴年轻时候的样子,并附上老伴的照片,她自豪的说,长得帅,有才华,特别有文艺范,会教育孩子,别看他俩都是普通工人,他们培养出的孩子都进了美院。

他的离开对于阿籽奶奶来说是忽然的也是致命的。

死亡带给她的创伤没有这么天翻地覆,像是一声延绵不绝的叹息,在无声中一点点毁灭阿籽奶奶的肉体和精神。

她曾经是个开朗而热爱生活的人,在丧偶后开始频繁的生病,脾气也在自我感知下一点点走向失控。她清醒的看着自己一步步衰老,走向毁灭。

她在文中写道:“要是专注于痛苦之处,更是会被痛苦所淹没。”

于是,在女儿的帮助下,在孙女阿籽的监督下,她开始零基础学绘画。

她会畏难,她会自我怀疑,这个时候,那个小小的孙女就会像个小英雄一样,以家长的口吻对她进行教育,刚开始画的很慢,后来一天一幅,再后来,两年共计六百幅画。

她也逐渐从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老人,蜕变成一个看到南瓜也会带着欣赏表情的画家。

她的画笔下全是日常之物,盆景、水果、瓜子,有光,有影。她在热烈的白日里耐心作画,在安静的夜晚里写下感性:“阳光之下,尽是不断地重蹈覆辙,也只有在月光之下,才能重拾旧梦。”

治愈,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由无数几乎看不见的小决定构成的日常实践。当意识到"重新出发"不需要等到某个完美时刻,而可以从下一个呼吸开始时,一种深刻的解放感便油然而生。

这是属于凡人的英雄主义,阿籽奶奶,实现了自己的救赎。

03 积极思维与年纪无关

阿籽奶奶回忆起自己的婚姻。

老伴出身好,是赤贫,在她眼里,长得帅,还有体面的司机工作,衣着得体的让人觉得是个知识分子,直到现在她还记得他那别在中山装的钢笔。

她接着写,哦,她的出身,不怎么样。

然后就开始去聊其他的内容,他如何开车,她如何担忧,他如何让孩子临摹画报,不见妄自菲薄,也不见妄自尊大。

以前的她不认为自己低他一头,现在的她也不觉得自己廉颇老矣,她不卑不亢的走进艺术家云集的文化园区,一如她当年昂首阔步地迈入婚姻。

她不自大,但也绝对不会自卑,哪怕是和女儿吵起来的时候,也不会像其他老人那样,感慨自己老而无用,这是一种更为平衡的情感智慧。阿籽奶奶不鼓吹盲目的乐观,也不沉溺于消极的悲观,而是倡导一种清醒的"希望现实主义"——承认现实的残酷,但同时相信改变的可能。她开启真正的重新出发,往往始于停止"急着出发"。允许自己胆怯、失败、暂停、喘息、甚至偶尔倒退时,反而获得了前进的真正力量。

她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残酷而美丽,而我,依然爱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