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我们75名部队生和75名地方生分别从全军部队、全国各地来到位于南京汤山的南京炮兵学院,在四大队十五中队开始了我们的军校学员生涯。
四大队当时是全院唯一的本科大队,所属的4个学员中队培养层次全院最高,住宿条件全院最好,这也是让我们四大队学员引以为荣的骄傲。
入学时的大队长姓任,山东人氏,个子不高,但很壮实,在管理上是出了名的严格,全大队从干部到学员、战士,都有些怵他。但最让我们记忆犹新多少年以后仍津津乐道的,还是大队长别具一格的特殊“拜年”。
军校第一个寒假返校后,记得当天几位教练班长(比我们早一年入学的老学员,在新生强化训练期间驻队任班长)到中队串门时,曾有班长提醒过我们要小心大队长的拜年。拜年有什么可小心的?当时还沉浸在回味新年愉悦中的我们谁也没当回事。
第二天清晨,5点不到,一连串急促的“嘀嘀嘀嘀”哨声顿时打破了宁静,生物钟还处于假期休息状态的我们,一下被惊得从床上蹦了起来。 “紧急集合!”宿舍里顿时乱作一团。经过了一个寒假,回来后很多东西都还没有归位,加之事先一点准备都没有,有些学员的背包带一下都没能找到,其他挎包、洗漱缸等小东西就更别说了。一时间,宿舍里“哐哐铛铛”掀动床板的声音、“叮叮铛铛”洗漱缸掉地的声音、“噔噔噔噔”收拾快的学员跑步出楼的声音,汇成了一首别致的紧急集合协奏曲。
跑出宿舍楼,中队干部早已全副武装站在楼前了,各区队检查人数、整队报告后,队伍迅速跑步带走。跑了约2公里后,队伍被带到南操场。这时,一些学员的背包和装具已是七零八落了,个别甚至只能将背包抱在胸前了。不得不佩服老生队,到底还是有经验,其他3个学员队早已在操场集合完毕,背包、装具也比我们整齐得多,至少没我们这么狼狈不堪。
各学员队派人交叉检查完背包装具,大队值班干部讲评结束后,大队长开始讲话:“十五未过,还是新年。首先,我代表大队党委和政委向大家拜个晚年……”啊,这么特殊的拜年!队伍中顿时响起一片嘘声。这时,我们才理解教练班长为什么要让我们小心大队长的拜年。
第二年春节返校时间较晚,记得刚刚过了正月十五。因为有了前一年的经历,大家报到后最关心的便是大队长会不会再来次拜年。但也有同学说,去年大队长说的“十五未过还是新年”,今年都过了十五了,应该不会拜年了吧。
在大家众说纷纭的猜测中,返校后的第一个晚上大家睡得都不是那么特别踏实。
第二天清晨4点多,令人担心的紧急集合哨声又不期而至了。迅速起床、打背包、集合、整队报告、跑步带走,必竟有了上一年的经验,这一次的紧急集合全队显得有条不紊。
跑步带到南操场后,再看一旁的新生队,其狼狈程度与我们去年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等到大队长开始训话时,那浓郁的山东腔一下又把我们雷倒了:“正月未过,还是新年。首先,我代表大队党委和政委向大家拜个晚年……”唉,看来十五过没过都没关系,大队长的拜年反正不会少的。
第三年春节返校,又是正月十五未过。有了前两年的经验,这次大家猜都不猜了,第一天晚上就寝时很多人就已做好了紧急集合准备,个别学员甚至连背包都打好放在床头,身上只盖了大衣睡觉。
熄灯号响后不久,听到走廊里传来一阵脚步声。该不会今年拜年提前了吧?正当大家暗自猜测时,大队长已在中队干部的陪同下挨个房间来检查了。当发现一些学员未脱衣睡觉甚至未打开背包时,大队长当场把中队干部剋了一通,并责令立即整改。离开中队时,大队长还专门嘱咐队干部,今年春运特别繁忙,很多学员都是在火车上站了十多甚至二十多小时回来的,明天早晨就不拉紧急集合了,让大家安心睡个好觉。
但大队长越是这么说,大伙儿心里越是没底:哪有拉紧急集合还事先通知的?所以大家虽然都按大队长指示脱衣睡觉了,但没几个能睡踏实的。第二天早晨4点刚过,便有学员悄悄起床打好背包坐在宿舍等着。
可第二天一直到早晨6时起床号吹响,该来的却没来。起床时,大伙儿议论,可能是大队长拜了好几次年,也没新鲜感了,今年真就不拜了。可苦了那些提前起床的兄弟们,生生在宿舍坐了两个小时。
第二天晚上,可能觉得危险期已过,大家睡得都特别踏实,没有人再为紧急集合做什么准备。可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第三天清晨,依旧是4点多,那急促的紧急集合哨再次吹响,大队长又给大家拜年了!
第四年时,任大队长交流到另一个大队任职了。这年春节过后,新上任的郑大队长没有再给我们用紧急集合这种方式拜年。但因为有了前3年的经历,大伙儿返校后的第一个晚上仍是心有余悸,相信大部分同学还是没有睡好。
一晃20多年过去,当年的军校同学都是天南海北,很多已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大队长也已于前几年退休。但每逢春节,同学们在微信圈都还会想起当年任大队长别具一格的特殊拜年,同学偶有相聚,也常常会聊到这个话题。现在想想,任大队长那特殊的拜年,恰恰是一次非常好的收心教育,让我们能一下走出寒假状态,迅速恢复四个秩序。也正是当年大队和中队的严格管理,才锻造了我们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让我们到部队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迅速融入连队。这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一生铭记、一世拥有。
作者:汤泉湖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932afa48ac1f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