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后期,公元251年到257年,在军事重镇寿春发生了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史称淮南三叛。
一叛 王凌之叛
高平陵之变以后,司马懿掌握了曹魏军政大权,升寿春守将王凌为太尉。
公元251年四月,王凌与其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掌重兵于淮南,某立楚王曹彪为帝,计划很完美,第一步就失败了。令狐愚突然病逝,王凌派亲信杨宏秘密联系新任兖州刺史黄华,却被黄华说服,一起给司马懿写了举报信。司马懿率中军征讨,王凌自知不敌,投降,被逼自杀。
王凌之叛平定后,司马懿班师,不久病逝,长子司马氏接任抚军大将军,掌管军政大权。
二叛 毌丘俭、文钦之叛
公元255年,魏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起兵寿春,矫称受太后诏书讨伐司马师,率军渡淮河,进军至项县。司马师率军10万大军征讨,大破淮南军。毌丘俭被杀,文钦逃入孙吴。
毌丘检、文钦之叛平定后,司马师不久病逝,其弟司马昭晋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三叛 诸葛诞之叛
公元257年,魏征东将军诸葛诞反于寿春,向孙吴称臣,攻掠淮河南北郡县。司马昭督军26万征讨。258年正月,诸葛诞兵败被杀。
影响
淮南三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叛,多是为了权利或者自保,并且没有周密的计划,有一时冲动之嫌疑。要举大事,却轻易联络没有把握可以劝反之人,一叛二叛皆失于此。都把临近寿春的兖州当作外援,企图拉拢,一叛时黄华为兖州刺史,二叛时邓艾为兖州刺史,都是导致起兵失败的原因。三叛诸葛诞,虽然准备充分,但由于东吴支援脱节,加上内部不团结,导致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