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2)媚:谄媚、巴结、奉承。
(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奥神。
(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灶神。
按照地位的尊卑排列,奥神排在灶神之上,尊贵高于灶神。
(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要理解这句话,要结合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个『王孙贾』是当时卫国的大夫。在这里他问孔子,实际上是有他的用意的。他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这个媚是亲顺的意思,就是谄媚、求媚。当时孔子到卫国,王孙贾希望孔子能够跟他亲近。因为孔子是一代圣人,当时众人也是非常的崇敬。假如孔子能够亲近王孙贾,这也是帮助王孙贾提高他的声誉。所以他想使孔子「求昵之」,亲近他,求媚于他。这是假藉圣人的这种声誉来提高自己的声誉。所以他讲这个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王孙贾以奥神比作诸侯卫灵公,以灶神比作卫灵公身边的大臣,劝告孔子,一味的与君侯交好,不如结交君侯身边的大臣,好让他们在君侯面前为你美言,否则君侯也不会用你。孔子说:你说的不对,一个人如果不按“礼”行事,做了坏事,获罪了上天,向谁祈祷也没有用,正所谓“自助天助”。孔子借回答此句的意思,告诉王孙贾,你说的我都懂,只不过不屑为之。
现今,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心有个媚字,这就是获罪于天。为什么?有了谄媚,求媚于人的心,这就是虚伪的心。心不真诚了,这里头就有私心。你想想,一个人他为什么会求媚?肯定是心里头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这些念头,怎么会有谄媚的心?堂堂正正,绝不会谄媚人,一切行为只是顺天理而已。所以,有一丝毫私心,一丝毫功利之心,就陷于媚心当中,这就获罪于天了。
十四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监于二代:监,犹视也。二代指夏、商。
(2) 郁郁:文之盛貌。郁郁是形容词,意思是非常茂盛、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文化。
译文:先生说,周朝的文化制度,是在夏商两朝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演变精进而来,真是繁荣昌盛啊!我赞成遵从周朝的文化制度。
孔子的“吾从周”,遵从的恰恰是他所生活的周代,而非尧舜,也非夏商。从《论语.为政第二》的第23章可知,孔子此章的态度正是他一贯的的观点,“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人类的文化,总是一脉相承,乐观地看,经后人斟酌损益之后的文化,纵然会有曲折和反复,但总体而言,总是更趋于进步,也更能适合人类的需求和发展。
这一章,其实还能让我们从另一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监于二代”是“温故”,“郁郁乎文哉”是“知新”,虽说温故只是手段,知新才是目的,但如果毫无章法就想去实现目的,怕也终是空中楼阁,难以企及。庆幸的是,每一代中,总是有人能静下心来,留意于浩如烟海的过往,用力于前哲先贤的足迹,这才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延绵至今,未有断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