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对比基础上的。
有个玩笑说:所谓的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比妹夫的收入多20%。
但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由此我们可以轻松想像:对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来说,幸福和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是昙花一现,因为总有人会比他们更加年轻美貌、英俊潇洒、收入更高、权力更大、地位更尊贵、财富更雄厚。
很多时候,比较就是一个大坑,大坑。再干脆点“比较就是陷阱”。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选择无需比较即可以获得的快乐和幸福。
然而,比较就是很现实的,比较就是很残酷的,最要命的是——比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的。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有些陷阱,是我们没办法不掉进去的,掉进去之后还能爬上来,就是猛士——这也是事实。
比如,为了衡量自己的实力或者竞争力,,就要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有充分、深入、真实、客观的判断——一切确实被量化的能力,人们通常不会错误估计,甚至不需要估计,不是吗?
那些被量化的数字是最无法被忽视的。
有了这些可以量化的比较数据之后,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实事求是地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安慰自己。
这是个很不幸的事实:所谓成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比如体育赛事》。
在某个技能上(或者某一个维度上)死磕,确实是个策略,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策略。但,为什么不加上“也许有别的策略”呢?
借用几何术语的话,其实很容易理解:
一,单一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二,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三,三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
有的时候,只是换转一下角度,我们可能就有机会发现新的突破口。
不论生活,还是写作,时不时拿出已经掌握的概念,看看是否还能用在其他的领域。很多时候,一个领域的问题,可能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得到解决。
任何一个单一的维度上,都只有一个人是“第一”,只有少数人“名列前茅”,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落后。
想明白之后,就不会觉得这个事实有什么残忍了!因为还有更残忍的,很多时候,既便当了第一又怎么样呢?
比如,那么多的奥运冠军,我们为什么都知道李宁和郎平呢?剩下的呢?
虽然这么说不公平,但请注意:
一,我们只是为了从一个层面研究问题;
二,从多个角度望过去会得到另外一个结论。
为什么最终只有李宁和郎平看起来更成功呢?
他们两个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得最好的维度之外,另外开拓了一个重要的维度。
其实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在学校期间只有“成绩”这一个维度,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自己其实可以有多个“团队成员”。学习了编程就多了一个工程师,学习了演讲就多了一个市场经理,学习了概率统计就多了一个数据分析师——每一个领域成绩一般的人,可以用多维度竞争获得成功。
多维度的技巧可以用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2011年,当比特币这个东西被我(李笑来老师)看到以后,那机会对我来说,某种意义上也是多维度低分乘以高分的结果,懂一点英语,懂一点互联网,懂一点编程,懂一点数学,懂一点心理学,有很专业的研究方法论……虽然无论哪个维度上我都不是“杰出”类别的,可偏偏还凑合,于是,硬生生地搞出“诡异的竞争力”。
事实证明,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在这件事情上,不应该太局限,我(李笑来老师)个人就非常会寻找一些貌似无关的领域去学习,因为我知道这些领域的知识一旦用上了,能够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一旦跨界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只能是“几何级数”级别的,绝对不可能仅仅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
所以,我们这种人,有跨界的机会绝对要一把抓住,不能让它错过——至于那些冷嘲热讽,跟刮风下雨一样,只不过是自然现象的一种。
不过,在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里,还是有有一个很重要的窍门的:你要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比如,你赖以生存的维度不足够突出,无法满足你的基础成本,那在这个维度上你的得分相当于负分。这样其他的领域不论有什么成绩,最后乘出来的“面积”也好,“体积”也好都是负的。
如果,暂时没有足够突出的维度,那就好好打磨自己的技能;如果已经在某一维度足够优秀,不要沉浸于已有的成绩中,不妨换个维度去突破一下自己的局限。
于是,处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维度上处于相当优异的位置上,这样的时候,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几何级数增长。
在多维竞争的过程,每个维度都超过及格线(60%)以上,就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