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趣培养与知识学习的关系
我曾在近期的《家庭教育》中读到这样一篇文章《家庭教育成功的共同点》,文中通过对84位特优生的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得出这84例家庭教育成功的共同之处,首先一点就是他们都把培养非智力心理因素作为早期教育的重点,他们进行的早期教育,除了必要的认知教育外,着力于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培养,读后令我颇受启发,这充分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知识学习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确实,学习的成功不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智力,且积极参与,而且还需要像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今天,我就参加工作以来的教学实践,粗浅地来谈谈其中有关“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与知识学习的关系。
什么是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它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的表现。那么学习兴趣指的就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学习内容(科目)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它是学习动机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总是愿意接近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并积极从事与该学习内容有关的活动,并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满意、愉快的情绪,这就是兴趣的内在趋向性。趋向总是伴随着选择,要想趋向某一学习活动或内容,总要对另外的学习活动或内容加以抑制,这种以学生的需要、愿望或情感为依据作出的选择则是内在选择性的表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发展智力有着多么大的作用。我也曾先后在电视上听到两位大科学家谈到“感兴趣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马大猷先生说:“研究科学课题的人,对课题不感兴趣是无论如何也研究不好的。”李政道先生也这样说:“我在物理学上之所以有所建树,主要是因为我对物理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很明显,他们都是以自己的研究工作为乐事才钻进去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看来,要想把事情干好非但不应当回避、排斥兴趣,而且还应有浓厚的兴趣。正如有人说:“兴趣的产生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已有的兴趣是不能被抹杀掉的。”虽然学生的学习与大人的工作与科学研究似不可相提并论,然而在兴趣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在我所带班级中,我总发现学生成绩好的大都能从三年级一直保持到六年级,而差的呢,一般都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有的一二年级还属于中上水平,但三四年级则下降到中下水平,到五六年级还会更差。还有我也常发现这样一部分学生,就语文、数学两门学科来说,要么语文成绩尚可,数学很差,要么数学成绩尚可,语文很差,也就是说双科成绩不平衡,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差的这门学科缺少应有的兴趣,并不是学生聪明不聪明的问题。只是那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上总比那些不愿而勉强学之的学生显得更为积极、自觉,更能集中注意,坚持不懈,学习效果也更明显。
下面我先来分析一下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 直接兴趣占优势,随年级升高,间接兴趣逐渐获得发展。
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活动、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如对课堂游戏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活动结果或意义的兴趣,如为取得好成绩,或认识到某方面知识有用处而对学习感兴趣。在整个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占优势,能够吸引无意注意的学习内容,往往都能引起他们的直接兴趣。到了中、高年级,由于知识经验的增多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儿童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开始形成,在学习上除了保持直接兴趣外,由某种目的而引起的间接兴趣也开始发生,如为了写好作文而对课外阅读感兴趣。
2、 兴趣的广度逐渐扩展,中心兴趣尚未形成。
儿童入小学后,随着学习的深入,眼界的扩大,兴趣范围不断地开阔起来。如从对课内阅读感兴趣扩展到对课外阅读感兴趣,从对无目的游戏感兴趣扩展到对科技制作感兴趣,从对校内活动感兴趣到对校外活动感兴趣等等。然而与此同时,儿童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中心兴趣往往难以形成或者说仅仅处于萌芽状态。
3、 兴趣的效能随年级升高而不断增强。
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的推动作用。学习兴趣的效能具体体现为能使儿童在学习中表现出自觉、主动、善于克服困难等积极的态度与行为。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往往受制于教师的态度和教学方法、内容,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到中年级后,儿童参与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开始发展,开始能在兴趣的支配下来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实际操作,兴趣的效能开始增强。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对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给我们的教学以很大的启示。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就几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两点:
(1) 要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10多年前。有一个孩子从上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对数学不感兴趣,到了五年级,已经发展到考试不及格,平时不做作业的程度。然而,使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到了一个新学期,家长惊喜地发现孩子的书包里出现了一册保存得很好的黑色硬皮作业本,打开一看,每一页都是工工整整、干干净净的算术题,每一道算术题都有一个用红笔打的勾,每一天的作业最后都有用红笔写上去的5分。经过家长的询问,才得知这是新来的数学老师给他设立的加做作业的本子,每天加做的五道算术题当中自然有对的也有错的,对的老师就打上勾,错的老师只用红笔点上一个点。第二天,老师首先指出错的题错在哪里,等到改正后再把红点变成勾,并写上5分。当时家长颇为感动,于是第二天专门去学校找到了新来的数学老师,当这位孩子家长讲过来意后,那位中年女老师笑了,然后缓缓地说了这样一番话:“您的孩子数学学得确实不好,我这样做主要是想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您想想,一连两三年老是不及格,哪儿还谈得上兴趣啊?没有兴趣又怎么学得好呢?现在他已经开始有了兴趣,我想接下去他的数学成绩定会逐步提高。”读了这篇短文我很快联想到我班的那些学习后进生。是呀!原因在哪里?就在他们对学习或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呀!那么,怎样培养他们的兴趣呢?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不是一种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吗?分数掌握在我们老师手中,我们何不多给学生一些好分数呢?为什么要让学生过早地品尝那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呢?当然除了老师笔下的好分数、好评语能让学生体验成功,还有我们老师的表扬、鼓励不也同样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来提高学习兴趣吗?因此作为教师,对每一位学生我们都应想方设法地让他们感到自己有成功的希望,同时还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可以这样说,在这些方面,我们老师要奢侈些,决不能吝啬。
(2) 要善于加强教学科研,让学生爱学、乐学。
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情趣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润滑剂”,它能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从而使身心健康发展,情操得到陶冶。特别是对于注意力不易持久,好动爱玩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让学生爱学、乐学更是我们得以钻研的问题。据说美国衡量中小学老师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他或她能不能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
就教学方法来说,江苏南通师范附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法。她根据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这一特点,结合具体课文,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演示、实验、欣赏,或表演、游戏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习活动富于情趣味,学生如身临其境,冶性怡情,得其熏陶感染。至于具体的实例在这里我不再一一例举了,我们可从教学刊物中经常读到。
再就是把课内与课外相统一、相联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游戏、活动中穿插教学内容,甚至能取得在课堂中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以课外促课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爱学、乐学。
以上这些就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跨世纪的青年教师,要适应新的时代,就必须要善于加强教学科研,提倡以科研兴教,从而以教兴国,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什么都能出成绩,都能有所成就,因为学习本来就不应当是一件让人产生苦恼的事,难道不是吗?
叶迎春写于199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