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礼貌当然是好事。有时候太过了,反而让人觉得不自在。礼貌这东西,说到底应该是人和人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体贴,一旦变成死板的套路或者过度的表演,味道就全变了。
比如,我家楼下那家便利店,最近新来了一个收银的小姑娘。那天早上我去买豆浆包子,她笑得是挺热情,可那种热情就像是硬挤出来的,嘴角扬得老高、声音又亮又急,一连串的“您好”“欢迎光临”“需要点什么”砸过来,让人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我匆匆点了单,她还不忘补一句“您的选择真不错,豆浆健康包子香”!结账时更是句句不离“感谢惠顾”“祝您愉快”,临走还附送一个将近九十度的鞠躬——整得我推门出去的时候,不但没觉得贴心,反倒有点想叹气。
再比如说,上次几个朋友约饭,席间有位兄弟是出了名的“礼貌模范”。服务员过来递菜单,他连忙站起来双手接,嘴里不停说“辛苦您了”“太感谢了”;每上一道菜,他都要郑重其事地夸一遍“这菜看着就有食欲,您的工作做得真细致”。弄得人家服务员都不好意思了,只能站在旁边尴尬地笑。就连我们互相夹个菜,他也非得站起来鞠躬道谢,一次两次还行,来回五六次,整桌人渐渐都不怎么敢说笑了——气氛莫名其妙就拘谨起来。
其实,我们都明白,礼貌本身没有错,它是人与人之间那道暖心的桥。可一旦过度,它就成了一张面具、一层隔膜,把真实的温度和情绪都挡在了外面。真正的礼貌,不是背出来的台词、不是鞠出来的躬,而是心里装着别人,言行之间自然流露的体贴。就像邻居见面打声招呼、电梯里,帮忙按个楼层、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这些细微之处的真诚,远比形式上的客套更有分量。
说到底,礼貌是心的功夫,不是嘴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