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与重

高二六班 欧阳馨悦

“小时候愿意为了理想壮烈的死,长大了愿意为了理想卑贱的活。”

司马迁的两篇文章《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大致可以照见司马迁的内心想法。


人做出的大多数选择都是基于趋利避害价值的判定。司马迁曾经写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样的天下名句,可以说他应该是赞同人性趋利避害这种观点的。


那么很明显,司马迁之所以在宫刑和死刑中选择了宫刑,是因为他认为比起死刑,宫刑更有价值。


司马迁自然是知道宫刑的后果的,司马迁在接受宫刑后,茸之蚕室,重为天下人观笑。所以他在《报任安书》里说过:“诟莫大于宫刑”还说过:“最下腐刑极矣”。他非常痛苦,以至于: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大意是精神恍惚,头脑不清,冷汗直冒。我觉得应该是创伤应激综合征的表现吧,医盲,胡诌的。)


但这一切与死刑相比都更加美好,在司马迁眼中,死刑就意味着: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死刑就意味着: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大意就是人们会认为你无能且罪大恶极,死了活该)。


对于司马迁而言,要么默默无闻的死,要么舍弃身前名,用身后的创作来完成自我救赎。他做出了对他而言更简单的选择。


事实证明,司马迁选对了,虽然这种喜悦他自己已经体会不了了,但我们所有人读到史记时,那一声声惊叹,一阵阵唏嘘都是对他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


在《太史公自序》中:”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意”是指他父亲司马谈对他修明史书,延续周公,孔子事业的期望。司马迁特意强调了两遍:这个期望寄托在我身上,我怎么敢推辞。


《史记》的伟大毋庸置疑,但即便除开《史记》,着眼司马迁其人:他心中的宏愿,超越了现实,超越了生死,本身已经是一种伟大人类精神。

就像我最近举例总用上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些消失了的树木,那些为了建造盖茨比的别墅而被砍伐的树木,曾经在此迎风飘拂,低声应和着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在被迷恋陶醉的一瞬间,人类面对这块大陆必定息声屏气,惊诧不已,不由自主地堕入一种他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的美学沉思中,也是人类在历史上最后一次与他感受惊奇的能力相匹配的奇观面面相觑。

当我坐在那里对那个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思索时,我也想到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对岸黛西家码头上那盏绿灯时,他是多么的惊奇。他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似乎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几乎不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一个关于轻重的对比,可以想象司马迁在当时所受宫刑...
    生活即道阅读 1,540评论 0 0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轻与重,大与小,冷与暖,美与丑,刚与柔,善与恶,真与假,内与外,空与满...
    傲气冲天925阅读 4,944评论 0 1
  • 继六年前买来这本书至今,大概是第三次很认真的翻阅,并且前两次都是读没多少便没法继续。虽然这次能够完整阅读到“全书完...
    _时忆阅读 5,769评论 2 9
  • 初读米兰·昆德拉的这部影响最广的著作是在好几年前,彼时,我刚从高中迈入大学,就像一只在井底彷徨挣扎了多年,终于跃出...
    林间小L阅读 7,896评论 0 13
  • 一场雨正刻不容缓 赶在我前头到达家乡 对于草木禾苗 对于年迈的母亲 疯狂地造爱没什么可耻 否则拿什么迎接明天 回家...
    逸古逸尘阅读 1,83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