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昨晚赵老师关于读书的分享,以及第一天给自己留下的问题,今天专注于对自己“阅读+思考”进行深入思考。
问题是:同样阅读一本书,为什么大家的收获不一样?我自己后续该如何围绕“阅读+思考”,形成自己的输入、内化、输出模型?
一、同样阅读一本书,为什么大家的收获不一样?可能是:
1、阅读需带着问题进行思考,逐步通过阅读得到或者深入问题的答案,收获会更多。
2、针对灵感点停下来,进行记录、提炼、内化。
3、是否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是否提炼作者的观点、模型、思考方式?
4、先以框架性的方式阅读序言、目录、各章节的总结,梳理书籍的大纲,先构建大体框架结构,再有针对性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读,让阅读更有质量。
5、构建有利于交流的环境,与伙伴相互沟通交流,通过阅读分享、思维导图、卡片等内容进行二次创作。
二、如何围绕“阅读+思考”,形成自己的输入、内化、输出模型?
以《原则》书籍的方式,初步构建自己的“阅读+思考”原则模型V1.0。具体为:
1、选择好的书籍。
从“当下帮助”、“兴趣度”、“豆瓣评分”、3个大框架加权评分(满分5分)。
在加权得分的基础上,读书前需从平台上关注他人的书评、笔记,再进一步评判是否需要阅读。
对选书进行克制,不能贪多。
2、培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培养框架式+细节查询的阅读方式,逐渐掌握快速阅读构建思维框架的方式方法。
遇到灵感,停下来,记录,链接已有的内化知识,进行整合、记录。
关键词的联想,针对关键词,可以结合文字输出,进行关联思考。
3、良好的阅读输出
阅读过程中,遇到对自己有用的点,随时停下,记录、总结、思考,并讲述给他人听(多人)、输出语音(个人)。
考虑时间成本,有克制的输出思维导图或者知识卡片。
将对自己有用的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4、阅读思考
以五星工作法,或者U型思考、九宫格盲写的方式,在整本书阅读后,进行系统思考、行动。
阅读他人的读书书评或笔记,关注高于自己领悟的模块,并思考其内涵。
初步版的阅读原则,后续还需随着阅读深入进行不断调整,先给自己初步的原则,并逐步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