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Renee,欢迎你收听新一期的《一城一事一味》,好多天没有更新了,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工作确实太忙。很多想法在脑子里转来转去,却一直没有大块的空白时间来记录下来。你们呢?是不是也在各自的城市,在春节过后忙得团团转?今天我要聊到的城市是昆明,这个坐落在西南一隅,彩云之南的城市,在这里发生过什么缠绵悱恻的故事呢?
上一期节目在介绍南京的时候,提到了秦淮八艳,重点介绍了董小宛和冒辟疆的爱情故事。然而,风流倜傥的才子冒辟疆并不是个专一的男人,经常穿梭于秦楼楚馆的他,和不少秦淮河畔的女子有过交集。在他的著作《影梅庵忆语》中,他这样描写一个女子的美:“乃出之陈姬身回,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这个令冒辟疆“欲仙欲死”,“如云如珠”的女子,并不是后来的董小宛,而是“秦淮八艳”中的另一个传奇女子——陈圆圆。
说到陈圆圆,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她应该是“秦淮八艳”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女子,她的传奇故事也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大小荧幕。她作为一个能歌善舞,倾国倾城的妓女,之所以为人们所痴迷好奇,主要是因为曾经有一个男人,因为担心她的安危,为她“冲冠一怒”,领清军入关,直接导致了明朝的倾覆,改朝换代成清廷。
今天要讲的故事选自景素的作品《信是人间第一芳》的“断章水田衣”。主要是讲述清朝建立后,为陈圆圆冲冠一怒的吴三桂被封云南平西王,他和陈圆圆来到昆明后的情感纠葛。一个男人宁可背负卖国贼的骂名,倾国倾城后找到了心爱的女人,他们的后来,是怎么样呢?
断章 水田衣
秋雾正浓,正是红叶漫天时。冷风拂过禅院,枯黄的落叶颓败地散落在地上,无人无津,亦无人欣赏。
陈圆圆一袭缁衣,自枯叶间拾起一页残黄,黯然叹息。
这一夜残黄,令圆圆想起记忆中的深秋。京城四处是绿水微波,曾卷起几许风雨,几许相思。那时她和吴三桂还十指紧扣,言笑晏晏。每当风起,吴三桂定是会把斗篷披在她身上,替她梳好微乱的发丝。她心底暖意融融,眉间风情无限,醉了他的眼眸。
最初的最初,一切都是美好的。因他的“冲冠一怒”,她相信了他的珍惜。无数次畅想,他们会偕老一生,白首不相离。但是人生,并不总是如初见,他们之间的感情,像是时光雕琢的物事,一笔一划如此精彩,为何到最后却刻画成了废弃品?
圆圆不明白。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与君成了陌路?
对了,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她还没有察觉的时候——
那些年,她随他辗转征战。他疲极倦极的时候,她给他跑商清茶,备好美点。他心有烦忧的时候,她为他手拨琵琶,唱上动人一曲。他那在沙场杀敌时冰冷无情的眼眸,只有在触及她时才有一丝温度。
虽然四处奔波让她有些吃不消,可是能如此不离左右地陪伴他,再也不用担心被别人夺取占有,正是她日夜所盼的事情。与这种幸福相比,那点劳累,又算得了什么?她的心境是如此安定平和,仿佛只要拢起手心,未来就近在眼前。
当时的陈圆圆,满心欢喜。在吴三桂平定云南后,她顺理成章入了平西王府,宠冠一时。
吴三桂专门为圆圆建起一座安阜园,直通商山寺。园间桃林环绕,空气中泛着清甜的芬芳。每当花开遍树,霞染粉瓣,圆圆便穿着华美飘逸的舞裙,在花间飞跃旋转。情至浓时,吴三桂亦拔剑而舞,与她相视而笑。园林的中心,是一池莲花,正是冷泉清幽处。圆圆会唱起苦练多时的名曲,听得吴三桂不住点头。
陈圆圆荣宠至盛时,吴三桂欲明媒正娶,许她“平西王妃”的名分。她只是淡然一笑,轻言婉拒,她出身低微,又怎能再独占他的正妃之位?藩王王妃出身风尘,只怕惹人耻笑。他早已为她背上骂名,若再被人在背后非议,说他见色糊涂……她是不愿意的。
她不再是天下人的陈圆圆,而仅仅是一个人的陈圆圆。
可是吴三桂,那个她爱到骨子里的吴三桂,却不再是陈圆圆一人的吴三桂了。
平西王正妃张氏,悍而善妒,不时陷害吴三桂的姬妾们。面对张氏的作为,圆圆终究是过于清高。她并未开口争辩什么,只是隧居别院,图个清静。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权力是毒药,轻易就能侵蚀人心, 使人腐化,吴三桂独霸云南后,野心遂渐膨胀,贪图之心也日益隆重。坐拥陈圆圆还不够,他又在昆明建起了金殿,买下了众多妙龄佳丽,还纳了“四面观音”和“八面观音”二妾,开始了酒池肉林,歌舞征逐的生活。
无论陈圆圆有多么地明艳动人,时间一长,再亮泽的珠宝也会蒙尘。韶华易老,以色侍人终不可能长久,尤其对方还是位高权重的吴三桂,他的身边,从来不缺各色美人。
后来,吴三桂不再满足于手上的权位,对清朝起了异心。陈圆圆看得透彻,知道吴三桂的做法不过是一错再错,便劝他拥立永历为帝,吴三桂却不愿放弃即将到手的权位,有心称帝,杀永历,叛清廷。她和吴三桂日渐离心,关系一日不如一日。
圆圆不愿与他同流合污,终于失了宠。莲花池畔,昔日的笑声似犹在。桃林浮香,烟花烂漫,两人相依酌酒、对视而笑的情景仿佛仍在眼前。
然而园内清冷空虚的气息却在明明白白地告诉她,曾为她不惜一切的良人,已经不在了。
东风恶,欢情薄。自小在姑苏学艺、阅人无数如陈圆圆,竟也看不透这个“情”字。
陈圆圆便在自怜的心境中,虚度着年华。可在夜深无人的时候,她仍会不时打开门窗,等待着他的归来。
直到那天,圆圆无意间得悉吴三桂竟曾有意杀她。她自然是不相信的。只是,这一刻,她才蓦然意识到,不知何时起,自己竟连看他一面、和他说上一句话也千难万难了。花颜煞白,她踉跄回到莲花池边,心灰意冷。一个被泪水染满了的夜。这一次,再没有人温柔地为她拭去眼泪。
痛到极致后,是麻木。心冷到极致后,是无波。
天色再次亮起时,陈圆圆的眼里已有了一丝决然。她脱下锦缎华服,换上水田素衣,借口体弱多病,向吴三桂请辞,从此长伴青灯。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吴三桂只得无奈允了她。时过境迁,而今的他们,都已经回不去了,也许他是明白的吧。
往昔的一切再次重演,陈圆圆回过神来,再看手中的落叶,眼底波澜尽散,有了超脱的淡然。“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她早该明白,残黄终要迎来枯败。
静看流水青山前,古佛青灯尘嚣去。这样的日子,亦无不好。经历过那么多的大起大落,如今此心静然。前尘旧事之于她,不过如梦一场。
繁华落尽,归于平静。
如今圆圆已不是圆圆。她的法号,为寂静。
可是今天,她要回去……回去。
一六七八年的末夏初秋,一代枭雄吴三桂病死,不久后昆明城破。倾世名姬陈圆圆,号寂静,下落不明。
一说圆圆自沉莲花池,以身为吴三桂殉情;一说圆圆隐居贵州,暗地为吴家保留血脉;一说圆圆从此心如枯槁,三年后庵内圆寂。
在这篇散文中,不仅讲述了吴三桂和陈圆圆的爱情悲剧,其中还提到了若干地名,如安阜园,坐落在昆明莲花池公园内,曾经是吴三桂为爱妾陈圆圆所修筑;如昆明东北郊的金殿,是爬上权力巅峰的吴三桂修建的金屋藏娇之地,爱情在权力面前没有了方向;如莲花池,见证了陈圆圆的盛宠和失宠,甚至是容纳了她翩飞的尸身。
好了,讲完了故事,我们再来看看昆明美食。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被誉为“作家里最会吃的、厨师里最会写的”,曾就读于西南联大的他,对昆明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的散文《昆明的吃食》中,他是这样描写云南的地道美食过桥米线的:
这似乎是昆明菜的代表作,但是今不如昔了。原来卖过桥米线最有名的一家,在正义路近文庙街拐角处,一个牌楼的西边。这一家的字号不大有人知道,但只要说去吃过桥米线,就知道指的是这一家,好像“过桥米线”成了这家的店名。这一家所以有名,一是汤好。汤面一层鸡油,看似毫无热气,而汤温在一百度以上。据说有一个“下江人”司机不懂吃过桥米线的规矩,汤上来了,他咕咚喝下去,竟烫死了。二是片料讲究,鸡片、鱼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极薄,而又完整无残缺,推入汤碗,即时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处。
汪曾祺对于过桥米线的这段描写十分细致,汪老至少是在80年前写这篇文章的了,可是有意思的是,作为昆明最有代表性的小吃,过桥米线的吃法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配料随着价格的不同而不同。滚烫的鸡汤,刚用滚水烫过的米线放在一旁,另外是一盘薄如纸翼的配菜,鸡片、鱼片、腰片、火腿片,青菜若干,先将配菜倒入滚烫中烫熟,再倒入米线,等到一小口一小口吃完米线和菜后,这个时候的鸡汤刚好变温热,一勺勺喝完,唇齿留香,周身温暖且舒适。
好了,感谢您收听今天的节目,如果您有机会,欢迎您来到昆明,走过吴三桂和陈圆圆爱过的地方,品尝一下汪曾祺笔下的过桥米线,我是Renee!下一城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