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寿(1855 ~ 1919 年)|
原名曜,字勖初
号:旭道人、丽声、鹤溪渔隐、裁烟阁主等
晚号旭迟老人, 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成长经历|
黄山寿生出生书香门第,
从小接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观念,格物而致知,
少时聪慧,喜爱中国画,
十余岁摹《七芗画本》。
此后结识书画家张古虞,曹恺棠等得指点,
终得一窥书画门径,弱冠即名动乡里;
而后客游粤东,江西,宁波,津门等地,
师法自然,画艺大进。
又结交徐三庚,童大年等书画界人士互相学习,
切磋技艺,终成一代名家闻名京师。
黄山寿人物画作品
清廷闻其名,将其招入内廷,授直隶同知官职。
后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
为躲避战乱,来沪寓住,卖画为生,
并与吴昌硕,蒲华,胡公寿,汪渊若等相交游,
为海上著名画家之一。
岁朝清供图
1985年文物普查中,在镇江扬中县发现一幅《岁朝清供图》中堂,纸本。
由清末陆恢、蒲华、吴谷祥、吴俊卿、倪田、黄山寿,六位画家共同创作。
|时代背景|
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日薄西山
西方文化继续渗透和侵蚀中国
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清末文人思想上受到了冲击
踏入了“古今转换与过渡”阶段
传统绘画为适应社会需要开始逐步地走向适合大众审美文化,审美观念的世俗化与个性化。
|作画理论主张|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讲究笔墨的“气势”,追求整张画面的一开一合之动势。“笔墨”是用笔与用墨的有机结合,用笔中线含墨色变化,用墨中墨含用笔之迹。
黄山寿在笔墨的运用上合墨色的表现上,既秉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范式,讲自身的修养和人生阅历与笔墨融合,在创作中强调“笔墨当随时代”
黄山寿 四屏山水
知天命后,心情渐渐归于平静及沉寂下来。多与海派画家交流,时常到风景优美的山川河流去采风,感悟大自然。体悟生命的真善美,使自己的精神达到一种圆融饱满之状,艺术创作自然,更展心性。
青山绿水画是山水画的一种古典样式和初始形态
黄山寿作画崇尚古意,设色上恪遵古法,以淡雅为宗
1919年所作《白云青山》是他晚年时期作品。
画面一派自然宁静,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意趣深远,耐人寻味。
黄山寿霜染秋林图
这件给人以明净清新之感,置身其中仿佛能洗涤心灵。
黄山寿 白云红树图
质地 设色绢本立轴
年代: 1917年
尺寸:168.7*83.6cm
录文:丁巳秋七月仿马钦山笔法于海上客次,旭迟老人黄山寿
钤印 黄山寿(白文)旭迟老人(朱文)白作鼎斋主人(白文)
黄山寿此作以马远笔法绘白云红树图
远写层峦起伏、奇峰耸立、薄雾缥缈古木葱茏;
中写峰峦叠嶂、白云环绕、枫树丹艳、古柏清幽、银瀑飞下、声震鸣泉;
近绘灵岩峭立、丹枫霜红、幽湖清波、粼光千顷;
间写曲径幽长、若隐若现、高士临台、袖手旁观 ;
其境雅致、清静幽然,其意闲暇、乐此期间、诗情画意、淋漓尽现,颇有脱尘出世之仙意。图布局疏密有致,笔墨精劲洒脱,设色青绿高雅,画意飘逸出尘晚年潜心之作。
|其他作品赏析|
黄山寿 麻姑献寿图
质地:设色金笺立轴
年代:1885 年尺寸:136×68 厘米
录文:诰封宜人费母翁宜人七旬大庆
款识:乙酉春正月之吉,毘陵黄山寿写祝
钤印:山寿(白文)、旭出(朱文)、夏(朱文)
《麻姑献寿图》为中国传统画之常见题材,民间多绘此以祝贺女寿。
晋·葛洪《神仙传》卷七:麻姑,建 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余姑山。
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 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
黄山寿是一位富于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绘画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人的师古经历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终取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更多黄山寿作品欣赏请点下面链接,这篇详尽介绍了黄山寿的人物故事图(共四件),非常精彩。
「关注」常州名人晚清著名宫廷画家黄山寿……
参考资料:
王辰:海上画派山水篇——黄山寿《白云红树图》赏析
陈冠雄 海上画派人物篇——黄山寿《麻姑献寿图》赏析
郑伟伟:黄山寿青山绿水画艺术研究 2016年6月
成春到:黄山寿《关圣人夜读春秋图》
程霞:常州名家书画赏析
闫勇:《溪山行旅图》的美学意蕴
《中国美术简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部分图文|网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