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让我意识到:
(1)哲学就是对生活求n阶导。像对待函数一样,对具体的生活问题刨根问底,看到本质。
(2)线性规划,就是给你一堆约束条件,你通过列好多个方程,求得一个最优解。这个最优解是真正的最优的解,而且是客观存在的,你需要把它算出来。其实人生很多所谓难题,都是存在最优解的,根本没必要纠结。如果纠结,要么是智商不够,算不出最优解;要么是智慧不够,算出最优解了,却不愿意接纳,贪婪,想全都要。
(3)不要被“幸存者偏差”所欺骗,按照概率总会有人是幸运儿。“全国石头剪子布大赛总冠军”不值得赞扬,他分享的成功经验也不值一听。
化学让我意识到:
化学反应,是一种以上的化学物质之间发生作用,产生新的物质。有时候反应成功发生还必须依赖严格的环境条件,比如温度。那么:
(1)我们在不同领域学习的知识,经过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新思考?反过来,既定目标下个人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把自己的人生想象成一个化学仪器,自己过往、当下和未来的每一段经验和知识都是不同的药品,最终的目标是让这些药品产生绚丽的化学反应。反过来,长远目标下个人应该挑选哪些岗位去获取经验?
(3)为了实现最大的战斗力,团队的成员应该由哪些背景的人构成?
(4)为了人与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反应顺利发生,我们需要创造什么条件?
天文学让我意识到:
地球的形成本质上也是“幸存者偏差”——宇宙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自宇宙大爆炸起无数的粒子碰撞形成星体,(在我们观测范围内)恰好形成了一颗宜居的、有助于诞生高等文明的星球。地球是所有的指标都恰到好处的存在,与太阳的距离近一点或远一点都会让地球变得不宜居。两个陌生人能够在一起也需要各方面指标均契合,这是缘分。
量子力学让我意识到:
万物都由基本粒子构成,基本粒子都是没有意志的,只不过恰好组成了一个个实体。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世界经历了基本粒子——原子——分子——有机体——复杂生物——智慧生物这样的进化。这一系列的进化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其中有规律,但并没有“叙事意义”。一切的“叙事意义”都是佛家所说的“色”,都是人类主观赋予的,而“色即是空”。当然,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我可以认为我内心的情感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支配我活着的意义——万境皆空,不舍有情。
生态学让我意识到:
区域的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也一样,人如一片水土也有自身的承载力。如果发展强度超出了承载力,那么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作为一名教师,得接受一个事实——自己是不可能每节课都做到完美,有的课就得接受自己只讲到了70分。教育情怀诚可贵,但如果短期内用力过猛,盲目追求成长速度,伤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这不利于长期投身于教育,不利于长期做出更大的贡献。
政治学让我意识到:
政治研究的是如何通过妥协、平衡达成目标。在局势中,如果脱离了对各个参与者的利益的判断,只顾着做事,事情一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经济学让我意识到:
(1)微观经济学其实不研究钱,研究的是效用,即内心真正的收益。钱仅仅是人类社会发明的一种度量价值的工具,并非人内心里真正想要的。
(2)边际效用递减决定了快乐永远都会是短暂的,求之不得的痛苦才是长期的。欲望满足之后,马上又有新的欲望袭来。月薪1万时求2万,月薪2万时求5万,月薪5万时求10万……
法学让我意识到:
(1)做一个决策,不要只看这个决策对当下的这件具体的事情带来的影响,还要考虑到这个决策会对后面的事情的影响,要考虑到这个决策背后的逻辑在未来会推演出怎样的剧情走向。当前自己的做事方法,能否变成自己长远的规则?
(2)明确自己的底层的大原则,用大原则的权威来解决小原则的迷惑。
文学让我意识到:
“人即是产品。”曾经在大语文课堂上反复跟学生讨论,文学家的生平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是如何影响其作品主题和风格的。同样的道理,放在今天,看一个人,他的知识结构是什么样的?他的三观是什么样的?他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他经历过怎样的生活?他内心的向往和恐惧是什么?如果把这些信息都掌握了,那基本上就能判断出来他会设计出什么样的产品。举个例子,如果我是微信的产品经理,那么朋友圈三天可见这种功能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