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前段时间大家都被《啥是佩奇》这部广告片刷屏了,爷爷对孙子浓浓的爱隔着屏幕溢出来,让我们既感动又内疚。为啥?因为它极强的代入感,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我们即将过年回家见到的爸爸妈妈。
我看了3遍,每每看到“老爷爷在电话里听说儿孙不回来后,一个人落寞地走在马路上”的场景,鼻头都忍不住一阵酸。
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和我那已经去世的外公。
上上个周末跟妈妈视频的时候,无意中触动了妈妈的伤心事,她哭着说“我现在就跟你外公那时候一样,一个人在家里守着……”
我知道妈妈她一个人在家带小侄女上学很孤单,我也知道小孩儿放假被接走后,妈妈一个人在家“不好耍”。但我不知道,她心里竟这么难过。
原来,孤独感竟是可以吞没一个人的!
没有亲身经历过,你我可能永远也无法体会到这种感觉。
——【01】——
就像几年前的外公,因为我上高中、上大学、上研究生,离家越来越远,妈妈也外出去打工,家里就剩下他一个人。妈妈每个月会在放假的时候给外公送生活费回家,或者带他去看病,但每次都待不了两天,又要离开。
过年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会回家团聚。外公他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小凳上,任由我们在厨房忙乱,偶尔请他去买个酱油啥的,他欣然接受。看得出来,他很开心!
可惜,这种热闹持续不了几天,过了初六,家人陆陆续续外出,求学的求学,打工的打工,又剩下外公一个人在家了。
每到这时候,我都不忍离别。
外公他应该是习惯那种孤独了吧,我们说一声“我走了”,他淡淡地答道“你走吧”。这背后压抑的情感,恐怕要汹涌很多。
就像此刻独自在家的妈妈,我聊天的时候问起“哥哥他们啥时候回家过年呀?”
“随他们啥时候回来哟~”
貌似很洒脱的一句回答,其实背后饱含了多少无可奈何。
是啊,作为在家守候的他们,无法左右儿女回家的行程,他们是被动的一方,虽然内心非常期盼儿女早点归家,但嘴上去只能说着“随便他们”。
看吧,岁月颠倒过来了:曾经,孩童的我们是那么渴望父母的陪伴,守着石凳日复一日地等候,等候打工的父母归来;如今,五六十岁的父母变成了孩子,只是,他们更加懂事,更加体谅儿女,不问归期……
——【02】——
独自在家的他们,最缺的是什么呢?
是爱吗?
是陪伴吗?
是儿女经常回家看看吗?
我想,这些他们都缺,也是他们内心需要的东西。
可是,我认为,他们最缺的,其实是——
人生的意义!
也就是他们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然而,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知道。
《四个春天》这部电影我没看过,但众多推荐里我记住了类似这样一句“电影里的父母不像别的农村父母一样,整年够期盼着儿女回家团聚,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
是的,老俩口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拉二胡,种花,唱歌,熏腊肠,去旅游……他们把“没有儿女在身边陪着”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军哥在他昨天的文章《人,还真不能拼命赚钱》里引用辉哥的话,描述中国的普遍现象:
一旦退休,中国人的灵魂就没了着落。
没了工作,他们不知道人生还有其他的意义。
我们那农村的父母,虽然没有从公司的岗位上退休,但他们做了一辈子母亲、父亲了,眼里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操持一辈子,为的都是儿女能吃饱、穿暖、上得了学。
突然间,儿女工作了、成家了,他们从“全职父母”这个岗位上退下来,感觉人生无所适从。
虽说古人有言“父母在,不远游”,但新社会,大部分成年人还是要离开家去奋斗的。这就造成了一个现状:很多五六十岁的父母,没有儿女陪着。
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种情况只会增不会减。
——【03】——
怎么办?
首先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多抽时间陪陪他们,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想想“A4人生”,在父母那张A4纸里,还有多少岁月有你陪?
其次,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因为即使陪伴,我们也无法时时刻刻陪在他们身边,特别是在他们五六十岁,我们二三十岁的时候,我们需要奋斗,为自己,也为父母未来的生活。(最需要陪伴的是父母七八十岁了,想想那时候,如果你自己生活都过得一团糟,那么,如何让父母安享晚年呢?)
对于第一点,我自己最近也正在践行,每天都想着要对妈妈好,虽然不能在她身边,也要让她感觉到我的心陪着她,这样她就不会心生孤独感了。
比如,我会在每个工作日晚上,给妈妈发一条语音消息,讲个笑话,或者说说我的问题,请她帮忙想想答案,让她感觉自己被需要。
比如,我会在周六周日都抽时间和妈妈视频,其实花费不了多少时间,一边吃饭一边和妈妈聊天,也是能滋养我心灵的一种方式呢。
对于第二点,我昨天开始思考,但还没找到可落地的方案。不过,我认为就像我们年轻人一样,必须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父母们年龄大了,肯定不能让他们再为吃穿这种基本物质生活忙活,而要让他们去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种意义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是一个只能越走越近,永远也无法满足的东西,比如,幸福、快乐、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之类的。
这个,我还需要思考,多引导妈妈去探索一下,哈哈。
当然,更早的时候,在家庭里树立“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理念是预防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把儿女当作来家里住的房客,十八年后就会离开。那样的话,即使儿女长大离家,父母也不会觉得心里有那么大缺口了。
看看《四个春天》里,那幸福的老俩口,应该就是这种家庭的结果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