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雄甘地的父亲是印度一个土邦波尔班达的首相。父亲的克己奉人、言传身教影响了甘地的一生。
中学时代,甘地和其他少年一样,调皮顽劣、桀骜不驯,一次因为没钱买烟,偷了父亲放在抽屉里的钱,虽然甘地的骨子里有叛逆的因子,但是父亲平时的教育还是让他觉得这一行为有违做人之道,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甘地决定向父亲坦白,承认错误,接受父亲的惩罚。但他没有勇气向父亲当面承认错误,于是写了一封信给父亲,把所犯错误说了出来,并在信的未尾发誓:“我向神发誓,从今以后,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请父亲原谅我年幼无知所犯下的不光荣的行为吧!”
他把信放在父亲书房的桌子上,怀着忐忑之心等待父亲的责罚。这时父亲正因旧病复发,卧病在床。读了信后,父亲把甘地叫到床前,甘地乖乖地站在父亲的床边等着挨骂。但事实并不像甘地想像的那样,父亲既未责骂,也没有处罚甘地,只见他的眼泪簌簌而下,沾湿了信纸,使字迹模糊起来。接着父亲闭目沉思了一会儿,便把信撕了,这时父子俩都哭出声来,自从这件事情之后,甘地发誓绝不犯错误,即使牺牲生命,也要坚守这一原则。这一件事也给了他莫大的启示,要求别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这一件事甚至影响到他后来待人接物的方式。
一次,有位妇女来求甘地说服孩子不要吃对身体有害的糖果,甘地只是轻轻地对来人说:“请您下周来。”这位满心疑惑的母亲一周后带着她的孩子如约而至。甘地对这个孩子说:“不要吃糖果了。”并和孩子嬉戏了一阵拥抱告别。临行时孩子母亲忍不住问:“为什么上周您不说呢?”甘地回答:“上周我也在吃糖”。那位母亲不禁动容,对甘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要教育好孩子先做好自己,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羞愧地离开了甘地。
甘地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不仅改变了周围人的行为习惯,居然也赢得了他的敌人的尊重,成功地改变了他祖国的地位,改变了贫苦的底层人民的境遇,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
甘地说:“让恨者有爱最为困难,这首先意味着战胜自己,战胜自己身上的某种偏见和嫉恨。能够战胜自己,而不对自己缺点和错误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他才不致于被自己打败。”甘地赢得了许多英国人的支持,他们从反对甘地的主张到接受甘地的理念,并且站到了甘地的阵营里。甘地率领民众最终用他所奉行的主张把印度从英国统治者手中独立了出来。
甘地赢得世界的尊重就在于他努力地改变自身、修行自己来尊重别人。甘地说,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首先要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一个人只有觉得别人的幸福胜过自己的幸福,他人的生命重于自己的生命时,才能说他心中有爱,除此之外,一切只是交换、取舍。而要做到心中有爱而不是交换和取舍只有先改变自己,努力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这就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和意志,而这恰恰是一般人难以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