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北、东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北京、河北、吉林、山东等地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防汛大考中,广大党员干部以“汛”为令、闻“汛”而动,用责任与担当筑起一道道冲不垮的“红色堤坝”,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
战前:未雨绸缪,织密防汛“安全网”.防汛救灾,关键在“防”。各地基层党组织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防线筑在暴雨来临之前。在辽宁丹东,宽甸县党委政府提前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镇村干部对2座小型水库、35座小水电站、414个山洪灾害危险区等重点部位进行24小时巡查,储备抢险队伍1135人、设备389台。八河川镇针对道路阻断险情,连夜调用钩机清理河道淤堵,确保了青营线等交通干线恢复通车。内蒙古呼和浩特赛罕区则构建“1+14+N”应急响应机制,组建以35岁以下年轻干部为主力的“青年突击队”,提前对121个易涝点进行全面排查,每个点位落实责任人,并储备30余类防汛物资。这种“党委统筹、党组联动、党员冲锋”的立体化防汛体系,为后续抢险争取了主动权。
战中:冲锋在前,打造攻坚“突击队”.暴雨如注,险情频发。党员干部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姿态,成为抢险救灾的“主心骨”。在丹东宽甸,硼海镇夹皮沟村突发汛情,12名养鸡场工作人员被困。县消防救援大队10名党员骨干驾驶橡皮艇火速驰援,成功转移全部被困群众;牛毛坞派出所民警蹚水推车,帮助司机脱离涉水路段;交警大队执勤警力冒雨清理路面树枝,恢复交通秩序。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善岱镇的党员干部,在发现哈素海退洪渠河道侧壁溃口后,迅速组织100余名镇干部、民警和村民成立党员突击队,调配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冒雨装填沙袋、加固堤岸。经过2小时连续奋战,成功封堵溃口,避免了更大灾害。
战后:温暖安置,彰显为民“初心色”.险情缓解后,党员干部又化身“服务员”,将受灾群众安置到“温暖港湾”。赛罕区设置14个临时安置点,累计转移群众199人,发放生活物资2000余件。在翠海酒店安置点,党员志愿者为平房区居民陆秀兰办理入住时,一句“阿姨别担心,这里食宿都免费”,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丹东长甸镇为转移群众提供热乎饭菜和矿泉水,安排专人值守低洼区、回迁区,提前开挖排水渠、疏通下水管道。对大型广告牌、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大喇叭循环播放预警信息,劝阻江边垂钓人员,筑牢安全屏障。党建引领,铸就防汛“钢铁长城”.从丹东到呼和浩特,从云南玉龙到重庆綦江,各地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是防汛救灾的“战斗堡垒”,党员干部是冲锋在前的“先锋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