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晚霞洒落天际,将河面染成一片金色。
翠翠坐在门外的大石头上,呆呆地看着落日的余晖。一片黄色的叶子轻轻地飘落到她的脚边,她拾了起来,看着这片残叶,忽然明白过来:爷爷就像这片叶子了,永远地要回归土地了。翠翠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当大树般庇护着她的爷爷走了以后,还有所爱的人的不知所踪,都让她觉得生活的迷茫。她不知道傩送的归期,她只有默默地等待。
远处蓬蓬的鼓声悠扬地传过来,又到端午节了。迷人的鼓声回荡在山的上空,黄狗又像受了惊似的,大吠起来。翠翠喝住了它:
“狗,你干什么,不准喊!”
狗乖顺地又趴下了,蹲在翠翠的脚边,翠翠弯下腰来把黄狗抱了起来。这是她唯一的依靠了。
白天里,黄狗同她一起渡船,送往来的人。似乎是知道老主人不在了,它越发乖顺了,晚上守着门。翠翠觉得慈爱的爷爷还在身边守着自己呢。
翠翠又想起了往日要爷爷吹的迎亲送女的曲子,她拿出那支双管唢呐,模仿爷爷吹了起来。河水哗啦啦地流,哑哑的竹管音,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让人觉得悲凉。吹着,吹着,翠翠眼中盈满了泪,她想起了爷爷对自己的呵护。
放下竹管,她叹了口气,她不知道生活将是怎么样。傩送的归期,自己的未来,总让自己的心神难定。前途未卜,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
(二)
白天里,翠翠正渡着船,却碰上了顺顺带着几个伙计要渡船来。翠翠还认出伙计中那个喽罗。喽罗笑着对翠翠说:“翠翠,你可得注意身体,撑不住就别撑了。”翠翠苦笑了一下,没再说些什么,认真地撑着船。
顺顺心里有些不快。毕竟白头人送黑头人,这种打击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况且第二个儿子又离家出走了,心里就痛上加痛了。他无法接受眼前这个害死大儿子的女孩再做儿媳妇了。他看了翠翠一眼,翠翠正专注地撑着船,黄狗也蹲在身边。
看着周围的景致,再看看翠翠,他心中叹了一口气,老船夫也走了,这姑娘以后是孤零零一人了,傩送这孩子又不知道何时才回来。顺顺又叹了一口气,突然开口问道:
“你一个人怕不怕?”
翠翠从专注中醒过来,边撑船,苦笑一声:
“有什么怕不怕的,还有黄狗陪伴着呢。”
顺顺不再说些什么东西了。听着船下咚咚的流水,两个人都想起了傩送,不知道他现在身在何处呢。
船靠岸了,黄狗一跃而起,衔住了绳索,稳稳地跳上了岸。顺顺在翻过小山岨时又回头看了看翠翠,心里想:让她和傩送在一起吧,我也承受不起悲剧的重演了。
(三)
一年的日子过去了。
这日,翠翠正坐在家门口的大石板上呆呆地看风景。一个人在屋后喊了起来:
“翠翠,在家吗?翠翠。”
黄狗呼地大吠起来。翠翠喝住黄狗应道:
“谁呀?”
看到的竟是五年前送她回家的那个喽罗。只见他满面春风,喜洋洋地说:
“翠翠,我打听到了二老的消息了,这是他的地址,你要不要去找他?”
翠翠心里有些吃惊,又惊喜,嘴里却说:
“不去,不去。”
“别闹了,翠翠,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打听他的消息。你去吧,渡船的事不用你操心了。”
“他为什么不回来?”
“大概是还在想着大老吧,手足情深呐。你去劝劝他回来吧。”
翠翠不再说此什么,眼泪又淌了下来。
但很快她便抹干眼泪,咬了一咬嘴唇,她决定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了。
(四)
傩送就在离这儿千里之外的一个沙滩上。
翠翠带着黄狗五天后就赶到了那里。这一路来,不知问了多少人,也不知坐了多少次船,更是不知走了多少山路才找到这里来的。
翠翠来到那个小镇时,夕阳已经开始倾斜了。翠翠站在码头上,却不知身往何处。
不远处的吊脚楼上也已经上了灯。
她疲倦的脸上流露出了一丝茫然。
突然,一个人从水里钻了出来,湿淋淋的。黄狗像是警告那个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那人抬起头看了一看,吃了一惊。
翠翠转过头来,才看清水中的人正是傩送。
河中的水咚咚地响着,这一幕是多么的熟悉啊。
翠翠的眼睛湿润了。
仿佛过了一个世纪,傩送才回醒过来。声音颤抖着:
“不怕大鱼吃了你?!”
“不怕!”
这时,两人都看向了西落的太阳。
天际边似乎出现了天保和爷爷灿烂的笑容。
推荐缘由:《边城》成书于1931年,沈从文先生看到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为此,他写了一系列小说来呼吁大家重拾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边城》就是其中的代表。《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