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心知两次抢夺天子粮食,天子必对自己怀恨在心,想得到天子的任命征讨宋国,希望渺茫。可为了师出有名,思索再三,庄公还是决定:前往洛邑,朝见天子。
再说桓王,得知庄公前来拜见,想起温邑、成周的夺粮事件,顿时怒容满面。
周公黑肩见桓王面色不善,急忙劝道:“臣听闻郑伯此次前来,所带的礼物远超朝见规定的数量,必是有求于大王,大王可趁此机会与郑国修好”。
桓王对庄公的不满由来已久,又是年轻气盛,岂能听得进去?
果然,庄公朝见之时,桓王高坐朝堂,劈头就是一句:“不知郑国今年收成如何”?
“托大王鸿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臣此次前来......”
未等庄公说完,就被桓王冷冷打断:“那就好,寡人真是庆幸,今年温邑、成周两地的粮食,可以留着自己食用。”
说罢,还干笑了两声,才问道:“郑伯此来,是为何事”?
“臣此次前来,是想向大王讨个公道”!
“哦?什么公道”?
“宋公不知为何,无端纠集卫、鲁、陈、蔡四国,进犯我郑国”。
“你不是已经把联军杀退了吗”?
“有赖大王鸿福,虽退五国联军,但宋国无端挑衅,有违周礼,大王身为天子,理应问罪宋国”。
“区区小事,寡人看还是算了吧!你还有其他事吗”?
“没了”。
........................
按照周礼,诸侯朝拜天子,天子应设宴款待,并回赠礼物。
桓王一见庄公就气不打一处来,更别说请他吃饭了。
至于回礼,桓王倒是想到了一份借机羞辱庄公的礼物。
桓王冷笑道:“郑伯一路辛苦,寡人送你十车黍米,以备来年灾荒,郑伯也就不必再来王畿割寡人的麦子了”。
三句话不离麦子,庄公尴尬不已,不过他反应很快,当即下拜:
“臣拜谢大王!黍米可是好东西,大王赐臣十车黍米,那就是十车公道,有了大王所赐的'公道',什么凶年灾荒,宋公卫公,我郑国都统统不怕”!
随后庄公将自己带来的白璧美玉等礼物献上,就回了馆舍。
给个桓王气得肝儿疼!
回到馆舍,庄公郁闷不已,没想到桓王这个愣头青竟敢当众羞辱自己,偌大的一个郑国,用十车黍米来度灾荒?赤裸裸的羞辱!
这要是赶着十车黍米去伐宋,还不被人笑掉大牙?
周公黑肩生怕桓王的举动彻底激怒庄公,于是又送来两车绸缎,算是对天子的失礼行为稍作弥补。
正郁闷着的郑庄公,见到这两车绸缎,顿时有了主意。
命人将这两车绸缎全部打开,盖在十车麦子上面,另外造了一辆大车,上面插着一道“蝥弧”大旗,从洛邑出发,一路上大张旗鼓的宣扬:宋国久不朝贡,天子特赐郑伯“蝥弧”大旗并十车绸缎,代天子征讨宋国。
沿路的民众皆信以为真。
又派出使者前往齐、鲁两国,邀两国共同伐宋,许诺攻下宋国,与两国共分宋国土地,两国国君欣然答应,鲁国派公子翬领军,齐国派夷仲年领军,与郑国合兵一处。
公元前713年,三国联军正式伐宋 。
宋殇公得知联军来犯,急召司马孔父嘉商议。
孔父嘉向殇公说道:臣已打探清楚,郑伯并没有得到王命,他无非是想报长葛之仇。五国伐郑之时,卫、鲁、陈、蔡四国都曾参与其中,如今郑伯举兵而来,郑国必然空虚,可派人联络陈、蔡、卫三国攻打郑国,则我宋国之危可解。
宋殇公连忙派孔父嘉携带重礼,前往三国求救。
陈国摄于郑庄公威名,不敢前来,卫国则是派右宰丑为将,联合蔡国之军,直奔郑国新郑。
公子忽见联军势大,一面死守新郑,一面派人向庄公告急。
庄公这边捷报连连,相继攻下了宋国的郜城、防城等地,正欲攻打宋国都城时,收到了公子忽送来的告急文书。
庄公心下暗惊,表面却不动声色,派人将公子翬和夷仲年请来,对他们说道:寡人奉王命讨伐宋国,宋国也已经得到惩罚,我们也该撤军了,承蒙两国相助,就将郜城、防城两座城池分给两国,请代寡人向贵国国君致谢。
公子翬和夷仲年并不知道郑国都城危急,还以为庄公仁义,口中赞叹不已:郑伯真是厚道人哪!于是各自率兵回国。
孔父嘉急攻新郑数日,毫无进展,得知郑国大军回救,不敢按原路线撤退,决定借道戴国。
戴国是夹在宋、郑两国之间的一个小国,戴国国君戴叔庆父见联军来势汹汹,误以为联军是来攻打戴国的,命人大关城门,严防死守!
孔父嘉、右宰丑见戴国不知好歹,十分恼怒,便在离戴城十里的地方扎营,两人轮流带人攻城。
戴国虽国小兵弱,可值此存亡之际,竟爆发出了异常强悍的战斗力,与联军打得有来有回,双方互有伤亡。
庄公听说后,大笑不已:真是天助我也!正好趁此机会拿下戴国,全歼三国兵马!
命公子吕带领一支军马,前往戴国,公子吕谎称是来救援戴国,戴国国君不知有诈,大开城门,迎公子吕进城。
虎入羊群,没有任何悬念,公子吕很快就占领了戴城,与联军相峙。
孔父嘉和右宰丑见公子吕出现在戴国城楼之上,顿时傻眼:连日来猛攻戴国,损兵折将,不成想却是为郑国做了嫁衣,愤恨不已!
咬牙切齿间,郑庄公又送来战书,右宰丑当即批下回文,约定来日再战。
结果当天夜里,郑庄公趁着联军防备松懈,命颖考叔、公子吕各率一支人马,杀入联军阵营,一时间喊声四起,火光冲天!
联军方面只知来日决战,夜里未做任何准备,顿时乱作一团,死伤枕藉,右宰丑死于乱军之中,孔父嘉带领几十人,侥幸逃走。
这倒也不怪孔父嘉、右宰丑愚蠢,因为周礼有规定:不打无约之战。
在春秋时期,战争也是有礼仪的,比现在的体育比赛还要正规,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有关战争的礼仪:
1、战争是贵族的游戏,不允许平民、奴隶上战场。他们可以参战,却不能作战,只能做些后勤工作。
2、战争必须在两国疆界处进行。
3、春秋时期的战争多为车战,一军的战车没有摆好,另一方不得击鼓进军,双方阵列成型,才可以开始厮杀(后文的泓水之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4、两军战车数量相等,即一方出动多少战车,对方也出动多少战车,战车按一子排开,作战时双方捉对厮杀,即一方战车只与另一方对面的战车作战,不与对方其它战车厮杀。
5、双方的厮杀过程是在双方战车交错的一瞬间,车上的士兵用戈相互敲击,在这个过程中,战车不停,交错之后,一回合结束,战车掉头,开始第二回合,以此类推......
(其实这种方法打不了几回合,因为战车为木制,来回调头,几回合下来,绝对会掉俩零件......)
6、不打无约之战。交战双方必须先下战书,约定交战的时间、地点,战书用词要谦虚恭敬,双方要优待敌军使者:宴会迎接,奏乐赋诗。
7、不击受伤军士。如果厮杀中,有士兵受伤,必须停止战斗,送伤员回营疗伤,与他厮杀的对面士兵,则就地观战,不得参与其他人的战斗。
8、不杀花甲老人。如果俘虏的士兵有白头发,必须放回去养老。
9、不追逃跑将领。敌军如果战败,选择撤退,一般情况下不追击,追击也可以,只能追五十步。
所以在春秋时期,五十步是可以笑百步的。毕竟跑五十步就安全了,没事了可以笑笑那些多跑五十步的傻叉。
以今人的眼光看,是不是很奇葩?而在春秋初期,的的确确就是这样。
春秋初期,周礼并没有崩坏,强大的诸侯们可以不把天子放眼里,但明面上天子还是公认的天下共主,而郑庄公的挑衅,破坏了传统的礼乐制度,自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强者为尊,实力争霸的大幕就此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