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坐于房内,我所在的位置恰好侧对一扇小窗。
窗外细雨霏霏,雨打芭蕉。
窗内微风拂面,风起帘动。
就是这么一个阴雨天,让我越发感觉崇祯的无奈、孙承宗的荡气回肠、洪承畴祖大寿的悲哀。他们如雨滴般一滴一滴滴落,却又掷地有声。
有时我在想,阴雨天不适合读史。
历史本来就带有悲剧色彩,一个王朝接连一个王朝的覆灭,时间淹没了多少的凌云壮志、多少的奸佞欺诈、多少的无奈悲哀。
而在雨天读来,却又更显其之沉重难耐。
我想崇祯于煤山自缢前他是无奈的。
一句“诸臣误我”,道不尽的悲凉。
明朝是一个政治开明的社会,言论自由民主。科举制度让一些满腹经纶之士经过层层选拔,而进入权利的金字塔。这些人有学识、有胆识、有谋略、更有那三寸不烂之舌,他们便是文官集团,而其中的言官更甚。弹劾在明朝已是一种文化,在明朝为官,怕是无一不遭弹劾者,包括那位最高权力者——皇帝。
崇祯便是在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下继位。
后他居庙堂之高远,杀伐决断,却因之而时感无奈。
但是,他继位之初,言论却是出奇的一致。所谓的广开言路也有,却格调类似,要么是对于一个人的无限吹捧,要么是对另一个人的肆意妄言。被吹捧的那个人便是魏忠贤,而被打压的那个人则是孙承宗。
这便是崇祯皇帝继位之时的政治环境。
阉党当道,而代表正直的东林党已被彻底打压。
崇祯虽不及而立之年,却老成持重,深谋而远虑。
然内忧外患颇多,故时有“祖宗基业恐断于我手”之惶恐。
登基之后,忍辱负重,终除魏忠贤、大灭阉党。正义得以伸张,有才能之士重登政治舞台。每日勤于政务,不敢懈怠,一心要挽救大明王朝的颓败之势。
然时之趋也、势之趋也。
大明王朝在经过了嘉靖、万历的无为而治、天启的肆意糟践之后,其根基已然腐烂。虽仍枝繁叶茂,却不过表象而已。
这便是崇祯的无奈。
他一心想要励精图治,却眼睁睁的看着大明这列居车坠入悬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是的,不过是时移世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紫禁城终易主,先是李自成,后是大清。
有时我想,历史有时总是惊人的相似。
南宋覆灭之时,同样的外族入侵、同样的皇帝自杀身亡。
但历史终究不会被复制,相似之处却又暗藏着那么多本质的不同。
我总是对“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句话感慨不已。
崖山海战,几十万人,包括文臣家眷、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尽数捐躯国难。
战后,海上浮尸无数。陆秀夫背负年幼的皇帝投海自尽。
自此,南宋灭亡,中华文明断层。
然纵观明亡之时,虽皇帝崇祯捐躯国难,但他身边却少了一位陆秀夫。
崇祯自缢前,且不论洪承畴、祖大寿在辽东的投降,仅在北京城内,大多数的文官大臣却开门投敌。
所以我们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其中饱含着一种风骨,一种作为汉人的骨气。
所以崇祯的悲凉在于“诸臣误我”。
这种感叹之中,除了平时文官们的争来吵去、忙于党争,更多的大约便是对他们骨气荡然无存之怒其不争。
崇祯是有风骨的,宁死不受辱,这是一种尊严,代表着大明王朝的尊严。
想起孙承宗,以布衣之身而被捕,面南而叩之,终自缢。这位关宁防线的建立者、这位阻挡后金军几十年的战略家、这位名将袁崇焕的教导者,以他的风骨和强硬而征服了皇太极,清朝在史书之中对他评价颇高。
想起那位风尘女子,却又有着享誉古今的传奇,她便是柳如是。
十几年前,在从西安前往烟台的绿皮车上,夜晚时分,灯光摇曳,而如此之环境,我却读完了《柳如是》这本传记,后来在拙政园内见其居住之所,唏嘘不已。
虽为女子,却也是一身的风骨。这种骨气加上她的满怀的才情,而谱就了她的传奇的一生。
明亡之际,她最羡慕的人是梁红玉。她最想做的事,便是如梁红玉般击鼓于船头,与敌军奋战。
然,未称愿。
其夫钱谦益终投降,为了他那满城的生命。柳如是离家出走。
纵使女子,亦是傲骨激荡。
故而又有了一句“明亡之后再无华夏”。
这多少是种欣慰,于崇祯,于孙承宗、于柳如是、于那些千千万万誓死不降之士。
崇祯皇帝满怀着无奈、于悲凉之中结束了明朝历史。
但历史不会终结。
我们说“读史以明志”,所明晓的大约便是历史长河中的那份风情和那种风骨。
于风沙之中,历史总会蒙尘,而时间却是最好的涤荡者。它见证着那一幕幕的荡气回肠、一幕幕的可歌可泣、一幕幕的心酸悲痛……
一如这雨天之阴晦,此时,却早已雨停而见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