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2高考还有220天#
今天要讲的是大文豪苏轼的《石钟山记》,因全文太长,所以这里不作摘录,请同学自行前往古诗文网查找并阅读原文、译文、赏析部分。
原网站的赏析部分已经足够详细,下面简单梳理脉络:
《石钟山记》记叙了苏轼探究“石钟山”这座山名字由来一事,苏轼在文中首先引用郦道元《水经注》中说法: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名字由来,是因为水拍打石头导致该山传出钟一样的声音,故名。
紧接着,苏轼又记载了李渤的看法:李渤在石钟山找到两块石头,敲击石头时会发出类似钟的声音,故名。
苏轼质疑了这两个说法,他到现场探查后,认为是缝隙洞穴与风和水互相吞吐而发出的声音(也就是地形与风、水的共同作用)像洪亮的钟声。
但经过今人的观察,普遍认为石钟山得名,一是由于其形状像倒扣的钟,二是风水声涌进特殊地形发出类似钟的声音。
因此,苏轼的结论并不完全正确,但他确实有探索和思考精神。
总结:
①关键词:探索,真理,求知,求知欲,眼见为实
②佳句摘录: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这能行吗?)
③素材用处:
正面:可作为“探求真理”、“眼见为实”等论题的论点;可以表彰苏轼的探索精神;可以作为论述“真理越探索越明瞭”等论点;
反面:可论证“眼见不一定为实”,“真理要不断地多方面求证”,“一个人的见解可能是片面的”,“不能随便妄下定论”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