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体上将系统动力学入门这本书浏览了一遍,了解了系统动力学的由来、研究现状、模型建立方法以及案例,手把手教授如何画概念模型,如何使用软件建立模型,并根据趋势图得出一些结论,辅助决策。
这本书改变了一些固有观念。
一、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中模型的区别。以前这两个概念在我脑中几乎可以画等号,但我对软件工程中模型的理解处于静态的系统功能模块图的阶段,虽然系统功能有顺序、循环、选择等结构变化,但基本上它是一种静态的呈现,基本上没考虑过动态情况。但在实际现实生活中,大量模型都是动态模型,所谓动态就是变化,这就是系统工程中研究的主要模型。
可以说,软件工程中的功能模块图是静态的、简单的模型,而系统动力学不但包含了静态模型,还包含了动态模型。静态模型确定性强、实用性强,相对理性,动态模型则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实用性不强,没有一定的阅历把握不住,在掌握静态模型思维后,又能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才有探索动态模型的基础。
二、对模型的认知。以前我认为越复杂的模型越好,实际上作者多次强调越简单的模型越好,能用简单模型展示清楚就不要建立复杂模型。模型分为一阶、二阶模型和多阶模型,根据研究目的来选择模型。一个存量与两个存量模型的复杂度不一样,模型的复杂度源于问题的复杂度。
打个比方,如果想要建立一棵树的生长模型,那就要从它整个生命周期的跨度来关注它生老病死各阶段的情况;如果缩短生命周期,只是建立一棵树一年四季的生长模型,那么就要研究它随着季节春发夏长秋果冬藏的情况。很显然,时间跨度在整个生命周期和一年四季完全不同,随着时间的缩短,放大镜倍数会增大,研究的变量更多,情况变得复杂,那模型的复杂度就会增加。
另外,模型的反直觉性。现实世界中获取的数据有限,所以对数据的选择一定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一旦数据确定,利用数据建立起的模型曲线预测出的趋势并不一定和我们的直觉相符,甚至相反。但至少我们可以清楚拐点在哪里,并合理地进行决策。
三、有趣的例子。书中建模的领域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甚至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模型最有意思,作者把宗教信仰看成一种精神传染病,确实有道理,宗教信仰就是通过各种圈子的人们口口相传得以扩散,在这个模型中,除了人口数量还有宗教投入经费,从一个侧面说明群体性活动的影响力除了跟人数有关系,还跟投入经费。
甚至小说也可以建立模型,比如建立一个红楼梦人物关系的动态模型,展示人物命运曲线。这让我感到生活中所有能被感知到的东西都可以试着模型化,最起码可以用模型定性,在此基础上收集更多数据,建立定量化模型,给出相关发展趋势和方向。
四、系统动力学和社会网络分析学的关系。我是第1次知道社会网络分析学这这门学科,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如何建立模型,并在模型基础上分析相关结论。社会网络分析学主要是通过网络中节点的度数以及与其他节点之间连接的关系来研究相关节点在网络中的独特性。
前者更注重时间的因果关系,后者更注重相关关系,可在本质上,它们都在研究系统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它们的相似之处。量子力学的一种观点认为可以把精神定义为物质之间的关系,所以关系算是整体性、精神性的概念。
但系统动力学充满了数据、模型和图表这些数据化的、确定性的元素,试图用定量的方法来定性,展示笼罩在数据之上的趋势、方向这些精神性的关系,所以系统动力学是不是介于物质和精神、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门学科呢?
思维导图把所有相关东西集中呈现在一张图表上,目的是寻求可能性,这和社会网络分析学的呈现有类似之处,那么网络分析学是不是也在寻求可能性?是不是和涌现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