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面对着聊天时,会情不自禁地说:你长得好帅啊(一副花痴相)。很奇怪地,会思考这个问题,眼中的他和照片中完全不一样,我用相机也拍不出来,只有在我的眼睛里这么好看,有好几次这么表达给他,他说你可以尝试画下来。再次深刻体会表达的意义,每个人的心识能量有别,照见的不同,表达也不尽相同。
就像去到一个地方,有的人觉得索然无味,有的人很欢快,觉得很有趣;一本书,有的人可以印心读得心绽放开了花,有的读来生硬硬的,完全留不下什么,更没有气息的神往。我想背后是心,心静,放松,纯净,内心的空间是敞开的,觉得一切都很美。如果心浮躁,心有污染,有执着,那看什么都不顺眼了。
所以还是心起决定所用。在心上下功夫,积累心识的能量。还有是足够的熟悉,对自己所喜欢的背景足够了解,就像任何一门学科,任一门手艺都有其意趣所在,不是说我不喜欢,是我背后的功课没做到位,待足够的积累与实践,是可以亲自品尝到其乐趣。
最近又把《大成传习录》读了一遍,再读觉得读得很厚,很充实,原先第一遍读觉得很好,这次读又读进去了很多内容。都是同样的文字,有时候读觉得写的很一般,进不到我的心,再读,却读进去了,进入了我的内心。经由时间而渐渐加深的理解,如此会觉得很感激时间,感触随时间流逝而浮出水面,清晰而深刻。
特别是文中提到很多关于气,关于气息,关于气质的表述。像这句:身体的修炼可以改变人的气息。气息,就是心,自己的心,改变了这个东西就改变了人的“味道”。 还有要放下小我,要从固态水到水到更自由的气态水。关于气息,也是最近思考很多的一个词,就是一个人呈现什么样的气息,又或者看一幅画,读一本书,又能接受什么样的气息,去博物馆,与古人又有什么样的气息往来。语言的接收往往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如果完全没有气息交会,那简直是丢失了太多的乐趣。要回归内心,真正重要的东西都是需要用心才能看见。
也借此自勉,是要把握当下的每时每刻,书一本一本地读,功夫的积累一点点来,不仅仅是当下消融小我,更是埋头去做,过一段时间,回头望,不知不觉翻过了一座座山。做一件事情,有时会觉得毫无成效,但也意识到拉长时间的维度,看待做一件事情的意义。平日里的付出都是在扎根、在储备。唯有当下尽情地投入,像齐白石说的那句:尽了力子烧炼,方成一粒丹砂。
买了很多书,有些书放那里几年没读,在公众号一篇文章和朋友圈看到分享的关于《东坡养生集》提到的呼吸,想起书架的这本《苏东坡传》,拿到翻开就津津有味地读进去。之前会因为都是历史史料的记录,下意识地以不喜欢历史为由有种抗拒在。文字密度很大,每天集中读几十页,有特别喜欢的几个章节。读其心灵和生活,这么久远的一个历史人物,昙花一现,留给我们的确是万古不朽。
还有这本《活在时间之外》,购买于三年前,第一次完整读完。原来觉得文字太简单了,索然无味,搁置很久。现在读哪怕最简单的季节描写,写植物,写山里的环境,都觉得特别好,我想也是内心感知密度的提升,借文字照见不一样的心地,简单事物的陪伴也可以愉悦自己了。
书是一种陪伴,一种心的映照,不功利地读,读一本书也做不到完全消化吸收,有些书一遍遍读会觉得越来越丰富,内容渐渐实而饱满起来,想着有这些书的陪伴,时间变得有些质量了,照见内心的成长,心也甜蜜了。
最近把林糊糊小红书分享的内容整理并打印成小本书,随时随处看,反复看,都有新鲜体会,就像脾大人系列的思虑模式,多读多看多反思自己的思维盲点,就像学一样东西, 不是刻意追求这个状态, 要做功课让自己放松下来, 最近在放松的状态下,脑子里浮现一些意识,信息自由接收的感觉太舒服了。 所谓思的状态是触着情境的自然流露, 不是冥思苦想去求得。
最近手头在读江国香织《下雨天 一个人在家》、朱天心《三十三年梦》和关于生活美学日记的《简单富足》,期待小小涟漪荡漾触动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