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22:官债荐仆

章鱼猫.png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一个普通人要想出人头地,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经常在剧中,但凡有一个人中举,那必定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范进中举几乎是人尽皆知的故事。但是大家未必知道,一个读书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考取了举人,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因为古代的官员编制非常稀缺,也是严格控制的。以清朝为例,平均每年大概有500人考取举人,但是每年空出来的地方官职(主要是县令)不到50个,因此举人被外派到地方做官的概率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像明朝那样杀官杀的都没人的情况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么,外派官员选拔的方式是什么呢?是抽签。清朝时,地方官员的任命都是由位于都城北京的吏部,根据每年符合条件的候选官员数量,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派发。由于僧多粥少,很多举人在京等待外派,一等就是十年。在乾隆时期,有人为了等待一个知县的补缺,居然等了三十年!是不是比大家想象中的举人惨多了?就算抽签抽中了,从北京赶到遥远的外地县城上任,一路上需要交通费、住宿费,到了当地还要租房子,雇佣师爷、仆人、轿夫等几十个打下手的人,这些都需要大笔的钱。这些费用谁出?既然是朝廷任命当然是朝廷出钱吗?并不是,这些费用,都是官员自己负担,这是朝廷的制度规定的。

有人会问,外派官员不是还有未来的工资收入吗?说到这里,我们也要科普一下。清朝官员的正式工资是很低的。有多低呢?一个县令一年的工资大概是45两白银,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万块人民币!!!

钱这么少,需要花钱的地方那么多,怎么办呢?

市场专门为外派官员量身定制了一款金融产品,学名叫作“官债”,就是专门针对外派官员发放的高利贷。因为大部分候任官员都在京城,所以官债又叫“京债”。专门发放官债的机构叫“账局”,就是一种金融机构,类似于私人银行。

作为债权人的账局,向外派官员推荐一个仆人(古代称为“荐仆”),有两个功能。第一,监督官员的真实收入和还债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第二,外派的仆人一般都具有地方管理经验,因此还可以协助官员在当地增加收入。在账局和外派官员的博弈中,荐仆就相当于一个巧妙的机关,破解了困局,实现了双赢。

经济学中看世界的视角是,一切皆契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7,189评论 2 7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11,292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