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中秋日,祝大家中秋快乐!
01
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由来已久,最早记载于先秦时期的《周礼》之中,这里的周是西周时期,与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的《仪礼》不是同一部。周武王就有“中秋夜迎寒”一说,那时的中秋还没有形成传统的节日,主要以祭月的自然崇拜为主。不过,秋后转寒,大家注意防寒保暖!
02
至唐朝,中秋作为传统节日已经形成。《唐书》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录,中秋赏月当时在长安一带颇为盛行,但是大多集中于上层社会,民众参与不多。宋朝取消宵禁后,中秋节已经发展成为全民节日,中秋游玩庆祝到达鼎盛,从《东京梦华录》中的“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可以想象当时夜游中秋的盛况。明清时期,中秋的主题主要以家人团圆为主,明朝民间就有“八月十五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的流传。这种情怀一直延续至今,如今之中秋,人们寄予的更多也是团圆之思念。
03
月饼为如今中秋佳节必备之物,关于月饼的起源流传的传说较多,真实与否无从考据,但是月饼一词真正出现却是在明朝,明朝之前月饼又称之为什么呢?
周朝称太师饼—边薄心厚太师饼
唐朝称胡饼——应将胡饼邀蟾蜍
宋朝称金饼——云头艳艳开金饼
明朝称月饼——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中秋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明朝从取意至月饼,已形成了我们现如今中秋佳节的传统形式。
04
每逢中秋定是离不开月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传说早有流传。在这个皓月当空的团圆之夜,情感细腻的文人因月生情,留下了诸多千古诗篇。要说咏月,不得不说诗仙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浪漫情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快意洒脱,无不彰显了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而诗圣杜甫即使在中秋所作的《八月十五夜月》也透露着忧国忧民的悲壮凄凉。宋代词作的发展达到鼎盛,说起关于中秋的词,宋东坡有一首《水调歌头》,宋代有句词评这样评价它: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记得子一在高中学习古诗词时也是爱不释手每日背诵。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只是苏东坡大醉之后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却成为人们流传千年对于相思的寄托。
05
古时已远,今日尤在。现代人对于中秋又有着怎样的记忆呢?!
萧红于中秋节独自写下“小屋寂寞的,我读着诗篇,自己过个中秋节。”的寂寥,于坎坷的一生度过属于她的那个黄金年代。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记录属于老北京的中秋记忆:“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北京中秋的习俗有祭月拜月,还有买卖兔儿爷的儿童玩具。”
周作人没有那么多文人的多愁善感,静静的写到:“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
我们都不是文人,写不出流传的诗句和细腻的文字,季羡林说:“每个人都有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是呀,于我们,中秋寄托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承载了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亦是儿女对父母的想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愿疫情早日退去,愿你我幸福、团圆、安康!
-END-
文|郭子一,原文首发微信公众号:子壹说
图|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世界很精彩,愿你我能够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