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他跟我们成年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只不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需求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所以我们经常说孩子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合理的需求,那具体是什么需求呢,我们一起看一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第一层,是生理需求。这个不管是我们成人还是孩子是都需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对生理需求是特别特别渴求的,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充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让孩子吃饱、穿暖、喝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不要生病,只有满足了他的生理需求,他的生命才能继续下去。所以我们经常说,小婴儿哭了肯定不是饿了就是渴了,不是拉了就是尿了,不是冷了就是热了,要不就可能是哪里不舒服了,这些都是孩子的生理需求。
第二个,安全需求,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安全感,相信大家对这个词都不陌生,我们看到孩子出现某些偏差行为的时候就会说这个孩子缺乏安全感,包括成人遇到问题我们也会说他安全感不足。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爬会走会跑的时候,他会接触越来越多的事物,越来越多的人,这个时候他对安全感的需求就很重要。我们讲的这个安全感就不是我们的人身安全了,而是内心的心理安全,指内心的一种安定。那成人为什么会安全感不足呢,追根溯源,还是小时候的安全感没有被满足,孩子在0-3岁和3-6岁是建立安全感最关键的时期,而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是妈妈。
比如,在幼儿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咬手指、经常有家长反应孩子特别黏妈妈、有的孩子睡觉需要抱着妈妈的衣服睡,这些行为都说明孩子的内在没有安全感。包括我们讲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也是由于他自己内心不安定,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第三个,社交需求,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会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他开始融入集体生活,这时候孩子会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人的尊重,集体的接纳和理解,孩子一旦开始有了同伴,开始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他的社交需求就开始了。但是我们家长经常会做什么呢,那个小朋友爱打人,我们不跟他一起玩,那个同学学习成绩不好,你别看跟他一起玩,你是男孩,不要老跟女孩在一块等等,我们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孩子渴望的是来自他人的那种认可,他想要的是那份荣誉感。我们总想着让孩子听我们的,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我们不认可他交的朋友,那他就不能有这样的朋友,我们一直在跟孩子的内心需求做对抗,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只是一种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充分的去感受我们的生活,感受我们所有的一切状态。
比如,我儿子是比较调皮的那种,他的朋友很多,他对社交需求的渴望一直特别特别的多,他的朋友有男孩,有女孩,有特别调皮捣蛋的,也有学习成绩特别好的,但是我统统都给予他支持,我支持他广交朋友,但是他们班级就会有家长跟老师讲不要安排我家孩子跟某某小朋友挨着,要不影响我家孩子学习,但最后发现课下他们还是会一起玩,所以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焦虑,面对当下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生长需求。
第四个,尊重需求。这个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对这个需求的渴望特别高,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都叛逆呢?就是因为他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匹配,他的生理已经成长为一个大孩子了,男孩已经出现喉结,女孩来月经,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成年人了,你们应该尊重我,但是实际上他们内心还是渴望父母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在这样一个冲突的状态下,孩子就会出现一些叛逆的行为。
家长们也不要焦虑,因为正因为孩子叛逆他才是正常的,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他内心是矛盾的,他自己是摇摆不定的,他内心有各种各样的纠结,如果我们这时候还不断的打压、命令孩子,让他必须听我们的,那他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给孩子陪伴引导,创设一个宽松和放松的环境和状态,这样他们才能很好的成长。
第五个,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我们人类最高的层次需求,不仅仅成人需要,孩子也需要。自从他开始脱离家庭,融入集体,他就有了这方面的需求,我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学习英语,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我就特别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每次英语考试我基本都是全班第一,经常考满分,然后我的英语老师就把辅导班级其他同学的任务交给我,我就特别有价值感,也特别喜欢去跟同学们分享,喜欢教给他们,喜欢让他们看我的笔记,这就是我对自己价值实现的渴望。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的分析孩子的行为,才能知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但我们给到孩子的爱他们接收到了吗?是他们想要的吗?这个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还是那句话,孩子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合理的需求,我们能做的就是平和的看待孩子的行为,认真的分析孩子需要的需求是哪部分,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道障碍的时候
便无法走进对方的内心
无法觉察到彼此的真实需求
就如:
我花了我所有的积蓄
给你买了整整一车苹果
而你告诉我:你喜欢吃橘子
我很痛苦
你为什么看不到我的付出
你也很委屈:我只是喜欢吃橘子
我们都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爱孩子
也许她/他不是不爱我们
只是不爱我们“爱她/他的方式”
好的教育,要去发现孩子真实的内心需求!
当你只注意孩子行为时
你就没有看见孩子
当你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时
你就开始看见了孩子
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时
你就真的看见了孩子
透过你的心
看见了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