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是目前宇宙中人类已知存在生命的的唯一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千万种生物的家园。
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又被归纳为三大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据统计,地球上目前已知动物约有上百万种,植物则约达450000种。
那么这些动物和植物,区别又在于哪里呢?
“会动与不会动?” “没有自我意识?” “没有神经,没有感觉?” “不会交流沟通?”是也不是。
当然了,其中最根本的区别是:
所有植物都能依靠光合作用,借助光能和叶绿素,利用无机物(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来产生葡萄糖等有机物作为自己的养料。
而动物,
只能依靠可食用植物或者捕食其他猎物来养活自己。
再者就是,植物细胞既有细胞膜又有较为坚韧的细胞壁(位于细胞膜外的一层结构),而动物却只有细胞膜。
尽管生殖方式、细胞、形态结构等这些有所不同,但植物和动物其实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首先是声音:
在非洲卢旺达首都一个名为“芝密达兰哈德”植物园里,就分布着这么一种树干和树冠明显区分开且树身高大的树木,学名为——乔木。
这颗高度可达七米的树木又称笑树,每根树枝上都有着一个皮果。
其果壳脆脆的,且长满了小孔,内部有着许多可自由滚动小珠似的皮芯;皮果的外形则如同铃铛般,每当有微风吹过时,皮果内的皮芯小珠滚动,果壳则被敲响。
这时便会发出阵阵像人欢笑的响声。
也正是因为它能发出一阵阵类似“哈哈”的笑声,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哈哈树” “笑树”。
当然,能发出声音的也并不止它这一种植物。
在巴西,也有一种名为“莫尔纳尔蒂”的灌木,它们在白天时会发出一种委婉动听的乐曲声;
而到了晚上,它们又会连续不断地发出一种哀怨低沉的泣声;
等到了天亮时,则又变为悦耳动听的乐曲声。
其次是动作:
这个相信大家对很多会动的植物都有印象,就比如一天中跟着太阳旋转的向日葵,又或者一碰就会收缩的含羞草。
还有生长在北美洲专门以昆虫为食的食虫植物——捕蝇草,它有着一个类似于“贝壳”的捕虫夹,每当有猎物闯入时,它能够在几秒之内将其夹住,最后消化吸收。
其实也不单单是以上举例的几种植物会动,假如我们近距离拍摄植物一天,最后再把拍摄视频快放,我们就会发现所有植物它都会动。
而我们之所以平时察觉不出植物在动是因为植物非常缓慢的动作,我们根本就不予理会,在潜意识里就变成了静止。
最后是沟通:
如果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那么语言则成为了架起这座桥梁的桥墩。
我们之所以沟通是为了更好的人际互动,我们通过沟通来消除误会,解决问题,甚至是求救。
那么植物呢?其实它们和我们一样也会进行沟通,只不过它们之间沟通多半是在传达一些“危险”的信号。
在1983年,科学家们发现一颗柳树其树枝遭遇了毛毛虫的疯狂啃噬,但临近的那些柳树却完好无损。
后通过采取树枝样本发现了完好无损的那些柳树叶子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
原来,被啃噬过的树叶会释放出气体,除了警告自身的其他树叶保护好自己,共同抵御昆虫的侵袭;
除此之外还会通过空气的传播,向临近的同类们发出一种“危险”的信息素信号,当同伴们收到这个预警时,则会释放出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有机物,防止自己受到昆虫的啃噬。
每一颗柳树其实都相当于古代传达敌袭信号的烽火台,每到遭遇昆虫的袭击时,柳树们都会依次传递信号。
除了通过沟通共同抵御外敌保护自身以外,植物们还一起进行过一场大规模的“反杀”
在20世纪80年代初,南非的德兰士瓦省,一种名为刺槐的植物,就组织了一场大“屠杀”,其中造成死亡的扭角林羚高达上千头。
刺槐的叶子因长期被林羚作为食物,不甘如此,而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
演变到最后,只要是受到林羚啃食的刺槐都开始释放出一种警告的信号传达给附近的刺槐,这种信号则是通过乙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从而进行相互传播。
而附近的刺槐在收到此类信号后,全株刺槐便开始激发一种化学防御机制,提高了叶子自身的单宁含量,导致叶子变得又苦又涩。
这个单宁它能够扰乱林羚的一个消化功能,而这些林羚也是因为吃了太多单宁含量过高的刺槐叶,最终走向了死亡。
以上也只是证实植物会沟通的两个简单例子。
其实,植物和我们一样,都有着“合作求生”的需求,各种各样的植物都可以相互结盟。
柳树所制造出抵御昆虫的“狼烟”也是可以跨越物种被杨树、糖枫所接收的。
由此可见植物们的沟通并不同我们人类的闲聊式沟通,对于它们而言,沟通更多的是为了能让自身及同类能够更好的存活下去。